大学生如何提高防诈骗意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0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22:15
1.不要轻易相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者短信,避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设下圈套的机会。
2、不要轻易地向陌生人透露自己以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等,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3、不要轻易地向陌生人汇款、转账,若是遇到必须要汇款、转账的情况一定要再三核实对方的信息。
4、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东西。
5、要注意向家里的老人科普诈骗等知识,这样可以在平时提高一些警惕。
6、不要让家里的老人独自带大量现金出门,容易引起不法分子注意。
7、家里面不要保存过多的贵重物品或是现金,若是必须放家里的一定要妥善保管好。
8、家里面的存折、信用卡、银行卡等密码一定要保密,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
9、要相信科学,不要盲目迷信,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相信所谓的巫医、游医等,若是发现了可疑情况,一定要及时报警。
10、若是有人用大钱换零钱或是主动用零钱换整钱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防止被骗。
记得下载国家反诈app噢( *ˊᵕ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22:15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当事人往往容易上当。提防和惩治诈骗分子,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谨慎防范和努力,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以防止上当受骗。
1、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1)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账号提取骗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即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3)真实身份,虚假合同--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
(4)借贷为名,骗钱为实--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受骗。
(5)以次充好,恶意行骗--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办公室、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发现室内无人,还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6)招聘为名,设置*--随着高校*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分担培养费的比重逐步加大。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谋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设置*,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7)骗取信任,寻机作案--许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诈骗分子何某在火车上遇到某高校回家度假的学生杨某,交谈中摸清了该生家庭和同学的一些情况。何某得知杨某同班好友李某假期留校后,便返身到该校去找李某,骗得李某的信任后受到了热情款待。第二天,8个学生寝室遂被洗劫一空,而何某却不辞而别了。
(8)编造谎言,骗取钱财。在车站、码头,甚至在校园内,经常发现一些青年人假冒首都某大学来宁实习的学生,向你装出一副可怜相,借口与同行的老师和同学失散,而学校又急电让其乘飞机返校,籍此骗取大学生的钱财,且屡屡得逞。有的还以学生发生意外或生病急需用钱治病为由,骗取学生家长的钱财,也往往容易得逞。
……
2、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人的感情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流,既是主观体验也是对外界的反映,本身应该包含合理的理智成分。如果只凭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往往容易上当受骗。交友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感情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要学会了解、理解和谅解;二是严格做到“四戒”。即: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尽量不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给犯罪分子创造作案条件。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大学里,无论哪个学院、哪个专业,班集体总是校园中一个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帮助。有些同学习惯于把个人之间的交往看做是个人隐私,但必须了解,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需要,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帮助并避免受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度,总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制度却是必不可缺的,况且,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22:16
1、戒除贪婪,勿信“天上掉馅饼”
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贪图优惠和方便,如需办理各类业务要到正规的门店。同学们切勿贪小便宜,遇到上门推销不要轻易购买;化妆品、洗发水、运动鞋或笔记本电脑等物品,骗子极有可能采用伪劣产品或以数量短缺等方式进行诈骗。防止银行卡诈骗、网上诈骗、电话诈骗,不要相信未经核实的退学费、中奖、捐助等信息、电话,不要贪图小利以免上当受骗。
2、信息保密,勿泄个人、家人信息
不要随意告知陌生人自己的个人情况、手机号码以及家中的电话号码等,手机中父母、亲戚的电话最好用真名显示,不要出现容易透露出双方关系的字眼。不要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家庭联系方式轻易示人,不要将自己的手机、身份证、学生证、校园卡、银行卡等重要物品借给他人使用或交于他人保管。不要填写各种来历不明的表格,不要随意扫描陌生的二维码,以防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违法活动以可乘之机。
3、提高警惕,勿信不明证件物
一些犯罪分子为了博取同学的信任,会提供伪造的证件(如学生证、身份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辨别真伪,防止上当受骗。
4、及时沟通,勿让骗子钻空子
参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实习、求职等到学习和工作场所之外的地点赴约、面试、就餐时,保持通讯畅通,牢记紧急求助电话。与家长约定好汇款条件、方式,让家长不要草率寄钱。凡是涉及钱财往来,或要求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的行为,必须三思而后行,至少应该先向家长或辅导员老师打个电话确认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5、消息通畅,勿使联络有盲区
经常把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一旦遇到情况能够迅速辨别真伪。不要单独与陌生人外出,即使是与同学朋友老乡有事外出也一定要向老师、家长或同班、同寝室同学告知去向。
大学生远离诈骗要做到“不要相信馅饼,不要害怕恐吓”两大原则,分开保管身份证和银行卡、切忌泄露网银账户、防范冒牌缴费短信等防护措施,时刻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保持理性不轻信,不图虚荣冷静辨真伪。同学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帮助,不仅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同学关系,与此同时,更能从同学之间得到“参谋”意见,避免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同学们一定要服从学校管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22:16
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止诈骗: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便告诉任何人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
谨慎接受电话或短信:不要轻易回复短信或接听陌生电话,尤其是来自银行或其他机构的电话,这些机构通常不会电话联系客户。
不要轻信来自网络的消息: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消息,尤其是来自未知来源的链接或消息。
谨慎使用网络金融服务:使用网络金融服务时,一定要选择可信赖的机构,并加强密码保护。
向他人寻求帮助:如果发现自己成为诈骗的目标,应立即向他人寻求帮助,并向当地警方报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22:17
本人就有被诈骗的经历,骗了两次,第一次是三百多,第二次被骗了五百,我觉得如果是想找兼职的话,最好是问一下学校的学长学姐,或者去学校附近的商场、小吃店看看有没有兼职,不要相信传单上面的,要让你先交钱的都不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