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所有概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4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02
《八年级物理》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Fhhsax4akUxCLLDNlAoNw
?pwd=78v2 提取码: 78v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02
八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①国际单位是米(m)②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③1km=103m1m=10dm1dm=250px25px=10mm1mm=103um1um=103nm1m=109nm单位的换算:大单位到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到大单位除以进率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注意点基本工具:刻度尺使用注意:a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b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c测量物体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裁判员)(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观众)4、速度的定义意义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物理含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5、速度的公式和单位v=s/t变形公式:s=vtt=s/v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1m/s=3.6km/h(m/s是大单位,km/h是小单位)6、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不可以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因为速度是定值。但是可以说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7、机械运动中的有关图像:8、平均速度意义:它反映变速运动的快慢测量:用皮尺和秒表S总t总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9、机械运动公式:V平=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如位置不变就是静止10、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第二章声现象1、科学探究的要素:声现象 ⑴发现并提出问题 ⑵做出假设和猜想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⑷通过观察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⑸评价 ⑹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⑺交流与合作2、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速、声波、声能声音在空气中转播的速度为340米/秒(15℃),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它具有能量。5、声音的特征(三要素)⑴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同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⑵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同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快,音调高。频率是指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⑶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6、乐音和噪声⑴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⑵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7、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⑴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⑵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前产生次声波)⑶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9、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10、超声波的应用: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⑸超声波焊接器11、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常见试题:(1)分别向八个相同的啤酒瓶内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从左向右敲击啤酒瓶,就可以发出“i、7、6、5、4、3、2、1”的声音;而当用嘴从左向右对瓶口吹气时,发出的声音是“1、2、3、4、5、6、7、i”,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答:敲击时,瓶内的水柱在振动,从左到右,水柱越来越高,振动越来越慢,频率越来越低,音调越来越低;用嘴对瓶口吹时,瓶内的空气柱在振动,从左到右,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老越高,音调越老越高。
第三章物态变化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物态变化1、实验和家庭常用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和内壁;③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保留在待测液体中;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3、摄氏度(℃)的规定方法: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4、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体温计的特点:有缩口5、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条件是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条件是放热。6、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①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是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②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非晶体边熔化边温度升高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奈、氯化钠、冰,常见的金属。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石蜡、塑料、橡胶、玻璃。7、晶体的融化和凝固曲线图A点:室温B点:温度达到熔点,即将开始熔化(固态)C点:温度达到熔点,熔化结束(液态)BC段:晶体处于熔点温度,处于熔化过程(固液共存)熔化过程经历了5分钟CD段:吸热升温过程(液态)D点:停止加热(液态)DE段:物质放热(散热)降温(液态)E点:物质处于熔点温度,即将凝固(液态)EF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是凝固点,放热凝固过程F点:凝固完毕,温度在凝固点,物质处于固态FG段:物质处于固态,放热降温G点:处于室温下的固态晶体8、“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教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的传播出去等。9、汽化的定义、条件、方式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条件;吸热。方式: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0、沸点及沸点的变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11、液化的定义、条件、方法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条件是放热。方法有:(1)降温(2)压缩体积12、升华和凝华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常见的升华现象(碘的升华、钨丝变细、冰冻的衣服变干、雪人变小、干冰升华、樟脑丸变小等)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需要放热。常见的凝华现象(碘的凝华、灯泡变黑吧、窗花或冰花、霜、雪、雾凇或树挂等)13、物态变化的定义、类型、条件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不断从外界吸热
第四章光现象1、光源的定义及类型2、光的色散实验光现象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个做色散实验。3、光的三原色(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4、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决定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5、色光和颜料混合后的颜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成白光;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成黑色。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6、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7、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夜视仪。8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验钞。9、光的直线传播,光速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⑵、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或33×105千米/秒。⑶、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10、平面镜成像特点:(1)、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像和物的连线同镜面垂直(3)、像和物的大小相等。(4)、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象(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1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反射面,那么,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因为光路是可逆的。12、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物体表面光滑。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物体表面粗糙不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3、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者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当光从玻璃或者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或者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14、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长高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辨别透镜的方法:透镜及其应用①、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②、用眼看:能使字放大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③、用光照:中间亮四周暗的是凸透镜,中间暗四周亮的是凹透镜。2、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2、凹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3、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ff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4、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3、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5、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凹透镜的虚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3)、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4)、如果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6)、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更加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6、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7、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8、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9、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减小。10、凸透镜成像的其它内容①、实象和物体的最近距离是4f②、F点是成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③、2F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又叫“三心等高”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像条件物距(u)u>2fu=2ff<u<2fu=f0<u<f成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不成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f<v<2fv=2fv>2f应用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电影v>u放大镜11、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12、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13、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光线会聚得太早,需戴凹透镜矫正;14、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光线会聚太晚,需戴凸透镜矫正;15、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16、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一、质量l.质量质量和密度(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3)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1)构造:托盘天平由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2)使用: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后将游码左移零;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码;四点注意要记清。调整平衡后不得移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移动平衡螺母;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俗称游码质量)。四点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二、密度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其比值为定值。2.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2)公式:ρ=m/V。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1x103kg/m3。(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决定,而不是等于构成这种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的算术平均值。三、测量物质的密度1.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2)换算关系:1m3=103dm3;1dm3=250px3;lcm3=103mm3;1L=1dm3;1mL=1mm3。(3)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刻度尺(4)测量体积的方法①对形状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尺寸,求出其体积。②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使用量筒或量杯采用“溢水法”测体积。若固体不沉于液体中,可用“针压法”——用针把固体压入量筒浸没入水中,或“沉锤法”——用金属块或石块拴住被测固体一起浸没入量筒的液体中测出其体积。(5)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代表多少cm3(毫升)?②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③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凹底凸顶)。2.密度的测量(1)原理:ρ=m/V(2)方法: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ρ=m/V计算得到ρ。(3)密度测量的几种常见方法①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石块、水、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m/(V2–V1)算出密度。②测量不沉于水的固体(如木块)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木块、铁块、水、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将木块取出,用细线把木块与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m/(V2–V1)算出密度。注意:在测固体的密度时,在实验的步骤安排上,都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再用排液法测体积。如若倒过来,则会造成固体因先沾到液体而使得质量难以准确测量。③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液面的刻度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公式ρ=(m1–m2)/V算出密度。四、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农业①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土壤越肥沃,它的密度越小。②播种前选种也用到密度,把要选的种子放在水里,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瘪壳和杂草种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2)工业有些工厂用的原料往往也根据密度来判断它的优劣。例如:有的淀粉制造厂以土豆为原料,土豆含淀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淀粉的产量。一般来说含淀粉量多的土豆密度较大,所以通过测定土豆的密度不仅能判断出土豆的质量,还可以由此估计淀粉的产量。在铸造厂的生产中也用到密度,工厂在铸造金属物体前,需要估计熔化多少金属注入仿型的模子里比较合适,这时就需要根据模子的容积和金属的密度,计算出需熔化的金属量,以避免造成浪费。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2)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如:4℃的水密度最大。3.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2)计算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的质量,m=ρV。(3)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V=m/ρ。(4)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判断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利用密度进行比较;利用质量进行比较;利用体积进行比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03
第一章声现象
1、科学探究的要素:
⑴发现并提出问题⑵做出假设和猜想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⑷通过观察等途径来收集证据⑸评价⑹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⑺交流与合作
2、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速、声波、声能
声音在空气中转播的速度为340米/秒(15℃),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5、声音的特征(三要素)
⑴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同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
⑵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同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快,音调高。频率是指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⑶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6、乐音和噪声
⑴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⑵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7、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⑴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⑵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⑶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9、超声波的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10、超声波的应用:
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⑸超声波焊接器
11、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第二章物态变化
1、温度计的制造原理:
测温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性质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③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量的物体接触;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摄示度(℃)的规定方法:
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
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是的温度作为100度;
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示度(瑞典的摄而修斯首先规定)
4、“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教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的传播出去等。
5、汽化的定义、条件、方式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条件;吸热。方式: 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沸点及沸点的变化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7、液化的定义、条件、方法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条件是放热。
方法有:(1)降温(2)压缩体积
8、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条件是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条件是放热。
9、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
①晶体有熔点(熔点:是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变,非晶体边熔化边温度升高
10、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需要放热。
11、物态变化的定义、类型、条件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 现 象
1、光源的定义及类型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实验
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个做色散实验。
3、光的三原色(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
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4、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决定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5、色光和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成白光;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成黑色。
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6、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
7、红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夜视仪。
8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验钞。
9、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⑴、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⑵、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⑶、 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是同大、正立、左右相反的虚象
二、像和物的连线同镜面垂直
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1、光的发射定律;光发射时,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2、光的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物体表面光滑。
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物体表面粗糙不平。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别透镜的方法:
①、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②、用眼看:能使字放大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③、用光照、能使平行光会聚一点的是凸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②、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焦距
焦点:平行光通过凸透镜 在主光轴上会聚一点叫焦点(F)
焦距:透镜的中心(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焦距。(f)
焦距可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
4、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v)
5、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的性质
应用
举例
像距v
大、小
正、倒
虚、实
同异侧
U>2f
f<v<2f
小
倒
实
异
照相机
U=2f
v=2f
同大
倒
实
异
无
f<u<2f
v>2f
大
倒
实
异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能成像
U<f
物象同侧
大
正
虚
同
放大镜
6、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7、凸透镜成像的其它内容
①、实象和物体的最近距离是4f
②、F点是成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
③、2F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8、照相机和眼睛的相同点
①、所成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象
②、眼镜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③、眼镜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9、视力的缺陷及矫正
①、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用凹透镜来矫正
②、远视眼(老花眼):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后,用凸透镜制成远视眼镜来矫正,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当于晶状体向前移,它能使光会聚,使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10、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伽利略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
11、望远镜的组成:
伽利略望远镜 :物镜,凸透镜;目镜,凹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凸透镜,焦距长;目镜,凸透镜,焦距短;
12、显微镜
①、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用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体
②、结构:物镜,凸透镜,焦距短;目镜,凸透镜,焦距长;
13、远视眼睛焦距和度数的关系:D=1/f×100 D:度数 f:焦距,单位是米。
1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者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当光从玻璃或者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或者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三线一面) 。
15、光的介质
能够传播光的物质,例如:水、玻璃、真空、空气
第五章 物质的运动
1 长度的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
①国际单位是 米(m)
②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③1km=10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 mm=103 um 1um=1 03nm
2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注意点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注意:
a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b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
c 测量物体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3 速度的定义 意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它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4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v=s/t
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1 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 平均速度
意义:它反映变速运动的快慢
测量:用皮尺和秒表
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7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如位置不变就是静止
8参照物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
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参考资料:http://blog.kse.cn/user1/pjtl/archives/2007/10844.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02
《八年级物理》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Fhhsax4akUxCLLDNlAoNw
?pwd=78v2 提取码: 78v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02
八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①国际单位是米(m)②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③1km=103m1m=10dm1dm=250px25px=10mm1mm=103um1um=103nm1m=109nm单位的换算:大单位到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到大单位除以进率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注意点基本工具:刻度尺使用注意:a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b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c测量物体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裁判员)(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观众)4、速度的定义意义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物理含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5、速度的公式和单位v=s/t变形公式:s=vtt=s/v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1m/s=3.6km/h(m/s是大单位,km/h是小单位)6、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不可以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因为速度是定值。但是可以说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7、机械运动中的有关图像:8、平均速度意义:它反映变速运动的快慢测量:用皮尺和秒表S总t总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9、机械运动公式:V平=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如位置不变就是静止10、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第二章声现象1、科学探究的要素:声现象 ⑴发现并提出问题 ⑵做出假设和猜想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⑷通过观察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⑸评价 ⑹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⑺交流与合作2、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速、声波、声能声音在空气中转播的速度为340米/秒(15℃),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它具有能量。5、声音的特征(三要素)⑴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同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⑵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同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快,音调高。频率是指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⑶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6、乐音和噪声⑴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⑵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7、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⑴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⑵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来临前产生次声波)⑶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9、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10、超声波的应用: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⑸超声波焊接器11、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常见试题:(1)分别向八个相同的啤酒瓶内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从左向右敲击啤酒瓶,就可以发出“i、7、6、5、4、3、2、1”的声音;而当用嘴从左向右对瓶口吹气时,发出的声音是“1、2、3、4、5、6、7、i”,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答:敲击时,瓶内的水柱在振动,从左到右,水柱越来越高,振动越来越慢,频率越来越低,音调越来越低;用嘴对瓶口吹时,瓶内的空气柱在振动,从左到右,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老越高,音调越老越高。
第三章物态变化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物态变化1、实验和家庭常用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和内壁;③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保留在待测液体中;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3、摄氏度(℃)的规定方法: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4、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体温计的特点:有缩口5、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条件是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条件是放热。6、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①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是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②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非晶体边熔化边温度升高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奈、氯化钠、冰,常见的金属。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石蜡、塑料、橡胶、玻璃。7、晶体的融化和凝固曲线图A点:室温B点:温度达到熔点,即将开始熔化(固态)C点:温度达到熔点,熔化结束(液态)BC段:晶体处于熔点温度,处于熔化过程(固液共存)熔化过程经历了5分钟CD段:吸热升温过程(液态)D点:停止加热(液态)DE段:物质放热(散热)降温(液态)E点:物质处于熔点温度,即将凝固(液态)EF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是凝固点,放热凝固过程F点:凝固完毕,温度在凝固点,物质处于固态FG段:物质处于固态,放热降温G点:处于室温下的固态晶体8、“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教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的传播出去等。9、汽化的定义、条件、方式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条件;吸热。方式: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0、沸点及沸点的变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11、液化的定义、条件、方法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条件是放热。方法有:(1)降温(2)压缩体积12、升华和凝华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常见的升华现象(碘的升华、钨丝变细、冰冻的衣服变干、雪人变小、干冰升华、樟脑丸变小等)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需要放热。常见的凝华现象(碘的凝华、灯泡变黑吧、窗花或冰花、霜、雪、雾凇或树挂等)13、物态变化的定义、类型、条件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不断从外界吸热
第四章光现象1、光源的定义及类型2、光的色散实验光现象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个做色散实验。3、光的三原色(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4、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决定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5、色光和颜料混合后的颜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成白光;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成黑色。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6、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7、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夜视仪。8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验钞。9、光的直线传播,光速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⑵、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或33×105千米/秒。⑶、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10、平面镜成像特点:(1)、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2)、像和物的连线同镜面垂直(3)、像和物的大小相等。(4)、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象(5)、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1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向反射面,那么,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因为光路是可逆的。12、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物体表面光滑。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物体表面粗糙不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3、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者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当光从玻璃或者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或者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14、在岸上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长高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辨别透镜的方法:透镜及其应用①、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②、用眼看:能使字放大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③、用光照:中间亮四周暗的是凸透镜,中间暗四周亮的是凹透镜。2、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2、凹透镜如:近视镜片,门上的猫眼;3、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ff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4、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3、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5、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凹透镜的虚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3)、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4)、如果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6)、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更加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6、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7、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8、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9、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减小。10、凸透镜成像的其它内容①、实象和物体的最近距离是4f②、F点是成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③、2F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又叫“三心等高”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像条件物距(u)u>2fu=2ff<u<2fu=f0<u<f成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不成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f<v<2fv=2fv>2f应用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电影v>u放大镜11、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12、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13、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光线会聚得太早,需戴凹透镜矫正;14、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光线会聚太晚,需戴凸透镜矫正;15、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16、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一、质量l.质量质量和密度(1)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3)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4)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质量的测量:用天平(1)构造:托盘天平由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托盘、平衡螺母构成,每架天平配制一盒砝码。盒中每个砝码上都标明了质量大小,以“克”为单位,用符号“g”表示。(2)使用: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后将游码左移零;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码;四点注意要记清。调整平衡后不得移动天平的位置,也不得移动平衡螺母;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俗称游码质量)。四点注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砝码要轻拿轻放。二、密度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其比值为定值。2.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2)公式:ρ=m/V。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g/cm3),读做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1g/cm3=1x103kg/m3。(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5)混合物质的密度应由其混合物质的总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决定,而不是等于构成这种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的算术平均值。三、测量物质的密度1.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m3、dm3(L)、cm3(mL)、mm3。(2)换算关系:1m3=103dm3;1dm3=250px3;lcm3=103mm3;1L=1dm3;1mL=1mm3。(3)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刻度尺(4)测量体积的方法①对形状规则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出其尺寸,求出其体积。②对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使用量筒或量杯采用“溢水法”测体积。若固体不沉于液体中,可用“针压法”——用针把固体压入量筒浸没入水中,或“沉锤法”——用金属块或石块拴住被测固体一起浸没入量筒的液体中测出其体积。(5)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要认清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代表多少cm3(毫升)?②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③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凹底凸顶)。2.密度的测量(1)原理:ρ=m/V(2)方法:测出物体质量m和物体体积V,然后利用公式ρ=m/V计算得到ρ。(3)密度测量的几种常见方法①测沉于水中固体(如石块)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石块、水、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用细线拴住石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m/(V2–V1)算出密度。②测量不沉于水的固体(如木块)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木块、铁块、水、细线。步骤: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倒适量的水入量筒中,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的刻度V1;将木块取出,用细线把木块与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没入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面的刻度V2;用公式ρ=m/(V2–V1)算出密度。注意:在测固体的密度时,在实验的步骤安排上,都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再用排液法测体积。如若倒过来,则会造成固体因先沾到液体而使得质量难以准确测量。③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步骤: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液面的刻度V;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用公式ρ=(m1–m2)/V算出密度。四、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农业①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土壤越肥沃,它的密度越小。②播种前选种也用到密度,把要选的种子放在水里,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瘪壳和杂草种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2)工业有些工厂用的原料往往也根据密度来判断它的优劣。例如:有的淀粉制造厂以土豆为原料,土豆含淀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淀粉的产量。一般来说含淀粉量多的土豆密度较大,所以通过测定土豆的密度不仅能判断出土豆的质量,还可以由此估计淀粉的产量。在铸造厂的生产中也用到密度,工厂在铸造金属物体前,需要估计熔化多少金属注入仿型的模子里比较合适,这时就需要根据模子的容积和金属的密度,计算出需熔化的金属量,以避免造成浪费。2.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2)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3)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如:4℃的水密度最大。3.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2)计算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的质量,m=ρV。(3)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较大物体的体积,V=m/ρ。(4)判断物体是否是实心或空心。判断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利用密度进行比较;利用质量进行比较;利用体积进行比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6:03
第一章声现象
1、科学探究的要素:
⑴发现并提出问题⑵做出假设和猜想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⑷通过观察等途径来收集证据⑸评价⑹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⑺交流与合作
2、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速、声波、声能
声音在空气中转播的速度为340米/秒(15℃),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5、声音的特征(三要素)
⑴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同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
⑵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同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快,音调高。频率是指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⑶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6、乐音和噪声
⑴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⑵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7、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⑴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⑵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⑶可听见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9、超声波的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10、超声波的应用:
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⑸超声波焊接器
11、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第二章物态变化
1、温度计的制造原理:
测温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性质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③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量的物体接触;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摄示度(℃)的规定方法:
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
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是的温度作为100度;
在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示度(瑞典的摄而修斯首先规定)
4、“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
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教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通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的传播出去等。
5、汽化的定义、条件、方式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条件;吸热。方式: 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沸点及沸点的变化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7、液化的定义、条件、方法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条件是放热。
方法有:(1)降温(2)压缩体积
8、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条件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条件是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条件是放热。
9、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
①晶体有熔点(熔点:是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变,非晶体边熔化边温度升高
10、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需要放热。
11、物态变化的定义、类型、条件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 现 象
1、光源的定义及类型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实验
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第一个做色散实验。
3、光的三原色(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
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4、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决定
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5、色光和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成白光;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成黑色。
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6、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
7、红外线的应用;
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响尾蛇利用红外线捕食、红外线夜视仪。
8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验钞。
9、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⑴、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⑵、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⑶、 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10、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是同大、正立、左右相反的虚象
二、像和物的连线同镜面垂直
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1、光的发射定律;光发射时,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2、光的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物体表面光滑。
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物体表面粗糙不平。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别透镜的方法:
①、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②、用眼看:能使字放大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③、用光照、能使平行光会聚一点的是凸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②、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焦距
焦点:平行光通过凸透镜 在主光轴上会聚一点叫焦点(F)
焦距:透镜的中心(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焦距。(f)
焦距可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
4、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v)
5、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的性质
应用
举例
像距v
大、小
正、倒
虚、实
同异侧
U>2f
f<v<2f
小
倒
实
异
照相机
U=2f
v=2f
同大
倒
实
异
无
f<u<2f
v>2f
大
倒
实
异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能成像
U<f
物象同侧
大
正
虚
同
放大镜
6、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7、凸透镜成像的其它内容
①、实象和物体的最近距离是4f
②、F点是成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
③、2F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8、照相机和眼睛的相同点
①、所成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象
②、眼镜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③、眼镜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9、视力的缺陷及矫正
①、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用凹透镜来矫正
②、远视眼(老花眼):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后,用凸透镜制成远视眼镜来矫正,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当于晶状体向前移,它能使光会聚,使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10、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伽利略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
11、望远镜的组成:
伽利略望远镜 :物镜,凸透镜;目镜,凹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凸透镜,焦距长;目镜,凸透镜,焦距短;
12、显微镜
①、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用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体
②、结构:物镜,凸透镜,焦距短;目镜,凸透镜,焦距长;
13、远视眼睛焦距和度数的关系:D=1/f×100 D:度数 f:焦距,单位是米。
14、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者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当光从玻璃或者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当光垂直射入玻璃或者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三线一面) 。
15、光的介质
能够传播光的物质,例如:水、玻璃、真空、空气
第五章 物质的运动
1 长度的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和单位换算
①国际单位是 米(m)
②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③1km=10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 mm=103 um 1um=1 03nm
2 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注意点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注意:
a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b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
c 测量物体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3 速度的定义 意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它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
4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v=s/t
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1 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 平均速度
意义:它反映变速运动的快慢
测量:用皮尺和秒表
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7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如位置不变就是静止
8参照物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
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参考资料:http://blog.kse.cn/user1/pjtl/archives/2007/1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