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识李彪这个新闻人物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20:48
李彪,男,1981年9月生,江苏徐州人,2001至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先后获新闻学学士和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至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留校任教。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所所长、[1]《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系列蓝皮书主编、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特约研究员。
1981年9月生在江苏徐州人,2001至2010年在*新闻学院先后获新闻学学士和传媒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至2012年在*经济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留校任教。[1] 在*攻读本硕博和任教的时间里,李彪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成果。期间,他主持过2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4本,合著6本,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CSSCI论文30余篇、SSCI论文1篇),科研成果曾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等奖项。[2]
“身处众媒时代,一切都是传播,我们不能只专注于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更要注重学科交叉领域,从别的学科汲取养分,在学科交叉中寻找创新的研究点。”
基于这种想法,一方面,李彪老师将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内容相结合,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方式进行大数据集合下的舆情研究,阐释和分析当下社会舆情、社会网络和人际交往的结构。另一方面,李彪老师尝试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引入新闻传播学科,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更好的理解个体大脑中的传播机制,“比如我们运用实验手段,用眼动仪观察人们看不同的视频和海报时眼球变动的轨迹和规律,由此来推测他们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而研究传播对心理机制的影响。”李彪老师说,在研究方法上,他也试图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通过对同品牌不同广告模式观众脑机制改变的分析来研究广告传播的受众心理认知。“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2]
研究方向
网络舆情、新媒体传播
任教课程
《大数据与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3]
学历学位
先后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学士学位、传媒经济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3]
学术成果
著作
1.教材:《*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2. 专著:《正本清源:重大疫情下的虚假信息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 专著:《虚拟社群传播》,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
4. 专著:《直击人心: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
5.著作(一作):《传播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具、方法与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
6.专著,《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节点和动力机制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
7. 专著,《舆情:山雨欲来——网络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出版社
8. 合著(第二作者),《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江苏人民出版社
9. 合著(第二作者),《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论文
截止到2020年8月,总计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CSSCI、SSCI论文50余篇)[3]
课题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编号:20&ZD319),2020年
2.主持,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编号:15CXW014),2015年
3.主持,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评测与定价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编号:11CXW033),2011年
4.主持,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在自媒体中的传播和线下动员机制研究(资助编号:13ZHC021),北京社科基金项目,2013年
5.主持,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健康北京:北京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研究” (资助编号:2013007),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