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是反映我国什么时期,什么内容的长篇小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30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23:49

《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篇小说,该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战争前后到“九·一 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的伟大历程。

《红旗谱》所反映的时代正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历史悲剧即将结束,新的觉醒、新的斗争序幕已经拉开的新旧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发生了“四一二”反*政变和“九一八”事变,*由*转入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但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从低潮走向*。

《红旗谱》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和冯家地主两代人之间尖锐的斗争的描写,谱写了一部歌颂中国*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壮丽史诗。

扩展资料

《红旗谱》通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谱系,艺术地概括了中国近、现代农民的斗争道路。朱老巩、严老祥是小说塑造的第一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中国农民传统性格的化身,嫉恶如仇,遇到不平揭竿而起,赤膊上阵。朱老忠、严志和是第二代农民形象,他们是从自发反抗走向自觉*的一代农民,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父辈身上嫉恶如仇、豪爽仗义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接受了中国*党的领导,使他们具有了比父辈们更高的思想境界。

运涛、江涛等是第三代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既流淌着父辈们反抗精神的血液,又注入了无产阶级崭新的生命因子,并以他们身上新鲜的生命活力去影响父辈们,一经投身*,便成为坚定不移的*者。这样看来,作者在序幕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的故事就不单是为农民朱严两家与地主冯家的世代矛盾作铺垫,作者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反抗斗争及命运的缩影。

朱老巩手抡铡刀力护古钟的壮举使他成为一代农民英雄,但又只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像中国历史,上无数揭竿而起的农民一样,虽然惊天动地,但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说,“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于《红旗谱》的情节而言是第一个故事,而对于几千年的农民起义英雄来说是最后一个故事。它形象地说明了即使像朱老巩这样最勇敢的农民,如果没有中国*党的领导,只凭个人的单*匹马,其结局只能是一幕惨烈的悲剧。

所以,当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一经找到中国*党的领导,便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从此,中国农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斗争,作品所描写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两大内容正是这一全新斗争的深刻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旗谱 (梁斌创作小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23:49

电影《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
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为霸占48村的公产,阴谋砸碎作为公产凭证的古钟,农民朱老巩挺身而出,反抗地主的无理侵占。但冯兰池依仗强大的封建势力,砸碎了古钟。朱老巩因斗争失败,一气病死,女儿受辱自尽,幼儿虎子——朱老忠*逃离家乡。25年后,流落关外的虎子怀着一颗复仇的心,带着全家返回家乡。这震动了地主冯兰池,他悔恨当初没有斩草除根,于是又设毒计,将朱老忠的儿子大贵抓去当兵。朱老忠闻讯奔到院中,拿起铡刀要去找冯兰池报仇,忽然想起当年父亲护钟惨死的情景,决定暂时吞下这口气。朱老忠的朋友伍老拔是地下党员,在他的引导下,朱老忠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并走上*道路。在党的关怀教育下,朱老忠认清要报仇,只有走*道路。朱老忠年幼时的穷兄弟严志和的两个儿子江涛、运涛及受苦的农民兄弟,在朱老忠的带动下,在锁井镇展开了*工作。由于*形势的发展,运涛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参加了北伐。北伐战争鼓舞着锁井镇农民,地主则万分恐慌。蒋介石叛变*,*转入低潮,运涛被捕。朱老忠带着江涛前去探望,朱老忠从运涛那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向贾湘农表示了入党的愿望。在党的培养下,朱老忠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冯兰池返乡后,比以前更加猖獗,他和反动*的*狼狈为奸,在年关时节利用权势勒索农民,设“割头税”,包收税款,禁止农民设立杀猪锅。在党的领导下,朱老忠率领锁井镇的农民群众展开轰轰烈烈的斗争。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也从*军队中逃回家乡,和父亲一起参加到斗争的前列。冯兰池不甘失败,驱车到县城,企图利用反动政权势力*群众。朱老忠率群众尾追而来,砸毁税局冲进县衙门。反动*的*在群众强大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免除“割头税”,农民的斗争狠狠打击了地主冯兰池。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23:49

清末某年秋天的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48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48亩地的凭证——古铜钟!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

冯兰池砸钟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老巩,砸毁了古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吐血而死。他死后,冯兰池又想斩草除根,*死了他的女儿,*得他15岁的儿子朱小虎离乡背井去闯关东。

1931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入侵中国东三省。*的不抵抗*和敌寇的暴行激怒了中国人民,保定二师也掀起了如火如茶的*斗争。江涛、张嘉庆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二师*涉及到全市,13 所学校罢课,要求停止剿共,*口对外。

省府宣布解散学校,开除了数十名学生,并派军队包围了学校,形式十分严峻。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朱老忠、严志和给保二师送来了米面。但敌人提前冲破了学生的防线,血腥*了保二师*,学生死伤多人,江涛被捕入狱,张嘉庆受伤被关进教会医院。

严志和因二儿子又被捕入狱,悲痛欲绝,想跳河自杀。朱老忠鼓励他要挺住,为孩子的报仇。*失败的第二天,朱老忠装扮成三轮车夫,从教会医院救出了张嘉庆。

扩展资料:

孙犁的老家在河北安平县东辽城村,梁斌的老家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两人的家乡同在冀中平原上,相距不足百里,是很近的老乡。孙犁出生于1913年,梁斌出生于1914年,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代人。

1938年春,同在*队伍的两个人初次相识。当时,孙犁到蠡县去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梁斌正在蠡县担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梁斌给孙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按孙犁的话说就是“朴实、厚重、爽气”。

1940年,晋察冀边区文协成立,主任是沙可,副主任是田间。孙犁被调到文协,一个人负责编辑文协的油印刊物《山》。当时的同事有康濯等人。

梁斌在《山》上发表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和《父亲》等短、中篇小说,它们就是后来引起文坛震动的梁斌代表作《红旗谱》的发端,朱老忠的形象在其中已初具雏形。

1941年,孙犁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回到冀中平原,参与编辑《冀中一日》。梁斌正担任冀中文艺干校副校长,两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成为战友加朋友。1943年的时候,为反抗日伪军的“扫荡”,转移到山西繁峙县境的孙犁,还在战争间隙,翻山越岭跑去看过梁斌一次。

抗战胜利后,孙犁有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他想搞创作,就在1946年3月专门去了趟蠡县。正担任*蠡县县委宣传*的梁斌为方便孙犁的写作,安排孙犁住进了刘村。孙犁在这年的3月30日写给康濯的信里。

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因为梁斌同志的照顾,我的写作环境很好,自己过起近于一个富农生活的日子,近于一个村长的工作,近于一个理想的写作生活。”在蠡县的三个月里,孙犁写下了《“藏”》、《钟》和《碑》等几篇小说。

解放初期,孙犁在《天津日报》主持副刊工作。梁斌则随解放大军南下,先后任《襄阳日报》《武汉日报》社长。1953年6月,梁斌请了创作假,正式动笔书写《战寇图》(即后来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曲),他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三十多万字的《战寇图》初稿在一年后即告完成。对于当时的创作情况,梁斌曾有以下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欲罢不能。

1955年夏季,梁斌到天津就任河北省文联副*,那时河北的省会还是天津。就这样,梁斌花了两年时间,到1956年年底,完成了《红旗谱》的创作,1958年1月,《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即震动了中国文坛。而梁斌因身心透支,大病了一场。

《红旗谱》的成功,孙犁从未对人说过自己曾在其中起过作用。要不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梁斌与同事谈起这段感人往事,读者们是无法知晓的。这里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孙犁和梁斌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老作家孙犁的高尚人品,以及梁斌的朴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旗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23:50

实际上应该是潴龙河,故事发生在保定,主要描述的冯兰池也是里县,作者也是里县。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