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2:5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43
首先,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事情的经过,绝不是“一团丝麻”的,总是有先后顺序的,总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换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同学们依据“经过”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然后, 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
这样,既做到了有条理,又为把“经过”写具体打下了基础。
其次,需要仔细观察,写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详细写出来。
在写每一个部分的过程中,又具体地写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并且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这些修辞手法,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构建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地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录入重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
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调整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论证引入
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支中,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候就是该细化的时候了。
细化语言
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处理杂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
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再说,到时候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
以上内容来源:百度百科-思维导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8:01
1、画中心主题:最简单的就是把主题文字写下之后外面画一个圈圈住,但是并不提倡这样做。可以把主题简单的写在一个类似广告牌的图案中。
2、画主干:主干是从中心主题延伸出来的几条分支,是大的分类。主干线条要粗。
3、画支干:支干是从主干延伸出来的,是小的分类。支干线条要细于主干。
4、画插图:插图最好画在最需要记忆或者需要特别提醒的位置,以达到方便记忆、利于提醒的目的。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积累部分可以参考上面发的一些文章,从关联词,句式以及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进行积累。积累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积累对自己确实可用的部分,比如关键词的积累积累应该在后面的论效以及论说文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去运用,包括一些句式的积累也是在后面的写作中可以去运用的。
至于在文章的结构分析部分,应该用尽可能简短的语言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框架,只要能够呈现文章整体的框架内容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维导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9:35
思维导图的特点是顺时针用枝杈排列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