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人的印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5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3:24

从小的时候,我们就被强加了一种观念:鲁迅是中华民族之魂!这有1936年鲁迅逝 世时身躯上所覆盖的“民族魂” 旗帜所证。后来读书,几乎每个学期都能读到鲁迅先生的大作,比如《祝福》、《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等,特别是《纪念刘和珍君》里面,“真的勇士,是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云云,更加成为年青人激励自我的名言。再后来,曾经就读鲁迅文学院作家进修班,更加以鲁迅为荣;再后来,自己的文章被一些关心的朋友所劝阻:“你的文章有鲁迅风格,千万要小心”时,也愈发沾沾自喜。不知道是不是爸爸所担心的“读书越多越反动”还是终于长大了,到了今天,我忽然问自己一个问题:“鲁迅是不是汉奸?”
正是从鲁迅之死开始,我才开始怀疑鲁迅的人格,怀疑他作为中华民族族魂的资格!想想看,鲁迅是死在怎样的时代?1936年末!!!这个时代是什么概念?一方面,小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从甲午之战后成为中国头号仇敌,继占领台湾之后,占领朝鲜, 1927年5月,国民*军北伐关键时刻,日本鬼子公然于济南割鼻挖眼残杀中国大使以挑衅和试图掀起侵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无恶不作;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派出精锐陆海空师团攻打上海,遇到*19路军浴血抗战,上演“八百勇士”记;1933年侵略热河,策动外蒙*……可以说,日寇无日不在梦想吞灭中国,无日不在增兵中国,在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早已经完成了对北京上海华东华中军事包围的准备,所以才能在北京“芦沟桥一*”之后短短几个月内席卷半个中国。另外一方面,*成功推翻满清罪恶政权后,两次失去执政机会,一是孙中山主动妥协,以总统之位换取北洋军阀统帅袁世凯的倒戈,二是*在国民议会选举中获胜,党魁宋教仁在天津被袁世凯刺杀!之后*发动北伐,以军事的胜利促进*的统一团结,终于实现形势上的统一,来面对气势汹汹的小日本帝国的杀机。为了在极短时期内达致国家现代化之路,蒋介石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军事上,对外引进德国、美国先进军备,对内采取宽容*,收编地方军队,让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进入决策圈,统一在军事委员会指挥之下,比如李宗仁、白崇禧、阎西山、冯玉祥等等,不管他们是不是反对过**,*都采取宽容妥协*,以尽可能团结对外,避免牺牲;在经济财政金融*上,从1927年到1937年间,*改两为元,实施法币,收回关税自主权,统一烟酒盐政,大办交通建设,建立完整银行体系,开矿兴业,支持国货,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年增长率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速度成长,甚至有的年度成长率高达百分之百!至于上海,更加成为国际著名的远东第一都会,发展速度与国际接轨,甚至有了70年后*党才有的股市交易制度。在文艺上,不仅这十年是中国报刊最自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真正时期,各种思潮涌现、名家繁星罗列。文艺要反映时代变化,表达时代的情绪,于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听到了属于真正族魂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听到《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听到战士们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听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生活方式上,中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破除陋习,树立文明卫生之风,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亲自发起“新生活运动”、“女权运动”,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教育*上,*更加不遗余力,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塑造了具有自由竞争有容乃大风度的名牌大学,是今天的*所谓名牌大学们所望尘莫及的!可以说,从北伐之后到抗战之前的十年,是中国迅速医治封建创伤民族贫弱恢复健康保存体力的十年,是厉兵秣马整肃军纪强化国防扩大外交备战强敌的十年!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你能从鲁迅的文章中看到吗?你能从鲁迅的几百万言所谓大作中看到日本的杀气腾腾迫在眉睫的威胁吗?你能从鲁迅的几百万言所谓大作中看到国民*的哪怕是一个积极的进步吗?
很难置信,在这样一个枕戈待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百废俱兴经济腾飞的时代,鲁迅的眼里没有日本的武士刀在*和正在准备大*,鲁迅的眼里没有*竭尽全力于内外交困中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鲁迅的百万雄文中没有一个字眼的抗日言论!
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鲁迅说:中国就象一个铁的黑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的人都在昏睡,如果有人醒了,会更加痛苦,还不如睡死的好,除非有外面的人把这屋子打破!(大意) 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中国人没有自救的能力,只有被日本人侵略占领杀害才能有生机?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鲁迅说:“费厄泼赖(FAIR PLAY,公正游戏规则,即科学文明制度)应该缓行,对资本家的乏走狗(指*)应该痛打落水狗!”我们就不明白,鲁迅在那样一个民族生死维艰的关头,怎么就不号召“痛打小日本野心狼?!”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对*的一切活动都无不尽冷嘲热讽挖苦诬蔑之能事,讽刺“新生活运动”,讽刺文艺界[国防文学和抗日文学]的口号,我们不明白,文艺家身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表演者,怎么可以对日本的巨大威胁无动于衷?当时军队在备战,人民在奉献,艺术界发起 “抗日赈灾义演”、“慰军演出”、“抗日话剧”,文学界虽然有“国防文学”、“抗日文学”之争,但都是在尽国民的责任,为什么所谓的“族魂”却这样冷酷无情地讽刺嘲讽这一切的努力?甚至,鲁迅的作为,是在讽刺中国一切的一切,包括中药中医,包括传统文明和儒家文化,包括历史辉煌和科学贡献,包括衣食住行,没有一样看上眼的,什么,“决不看中医”,什么“中国的书缝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甚至,要彻底废除中文,什么“中文不灭,国无希望!”
很遗憾,看鲁迅的书,两个感想:一是*真宽容,可以让他这样“反动透顶罪大恶极”的文章横空出世,公然在《申报》等中国大报刊上发表(即使如此,鲁迅并不满意,出版《伪自由书》).二是中国完了,没希望了,很消极,很压抑!看看阿Q,居然被学者认为人人都是阿 Q,我呸-----阿Q那样无赖无耻,怎么可以代表中国人形象?如果30年代的中国人有一半是阿Q,我们不等日本人打,自己就灭亡了!而鲁迅的眼里,人人都是阿Q,所以中国被灭亡的命运,在鲁迅看来,就是“黑暗的铁的牢不可破的屋子,里面的人阿Q一样地在熟睡中闷死过去!”其它的形象更加不用说,用今天的话说,没有一个“符合主旋律“,没有一个是鼓舞人心的“英雄模范“ ,我们看到的,是《伤逝》里萎萎缩缩的小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祝福》里不能抗拒悲惨命运只有被吃掉的“祥林嫂”,一句话,鲁迅是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不过,鲁迅只给我们看“黑暗面”而已,仅此而已,看了之后你会感觉浑身无力,觉得那个时代一片黑暗,你绝对不会想到为国捐躯奋斗,唯一的出路要么推翻国名党,就象*党所做的一切;要么接受日本鬼子“打破黑屋子”,就象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所做的一切!
我曾经怀疑,周作人和鲁迅一向感情良好,日本人侵略中国,周作人迅速成了汉奸*的*,是不是曾经受鲁迅的影响颇深?如果鲁迅是个坚定的抗日主义者,以鲁迅的威望名声,在文章里对日本鬼子如果稍作攻击,我想在当时的民族精神上,该是多大的促进,该激荡多少年青人保家卫国的心?同时我又想到,鲁迅长居上海租界,与日本人内山书店老板相好,而在战争阴云密布下的中国上海,内山书店是否名为书店暗中却暗中搜集中国情报?或许我只是个人瞎联想,然而,在全国一片抗日形势下,在人民拒买日货焚烧日店的形势下,鲁迅先生却躲在日本的书店与老板喝茶,谈中国[5000年只写着 ‘吃人’两个字] ,谈中国社会的黑暗丑恶与没有希望,谈[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谈要痛打“资本家的乏走狗”--- *……不是太奇怪了吗?对了,我也差点忘记了鲁迅先生的书曾经就在内山书店出版并由内山书店贩卖,如果内山老板没有弃暗投明,放弃对日本天皇的效忠的话,那么,我想鲁迅先生的书肯定不会有鲜明的抗日思想,不会对“大日本帝国的利益” 有冲突,才能在日本人的书店贩卖!
还有,让无数鲁迅迷们所难以想象的是: 1932年1月28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人疯狗一样进攻上海,当*19路军“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的时刻,鲁迅先生在1月29日,就急急忙忙躲到-- ----日本人的内山书店,2月6日,再由内山书店店友(?)护送至英国租界内山书店分店避难,4月于十九路军抗日最惨烈全国大支援的时候,鲁迅在避难所整理《三闲集》,《二心集》!
尽管无数的学者可以给鲁迅涂脂抹粉把他描绘成一个所谓的[民族魂] ,尽管*党可以感谢日本人的侵略给了他们夺取政权的唯一生路,也顺便感谢鲁迅对*的攻击;尽管鲁迅的文章确实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然而,我要说:鲁迅,绝对不配当中华民族的 [族魂] !一个对中国的文字都看不惯要彻底消灭的人,一个对中国的历史看成一片垃圾的人,一个对中国的古代一切文明传统都看不顺眼的人,一个对抗日救难*的努力冷嘲热讽的人,怎么有资格做中华民族的“族魂”?!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一个伟大的导师,在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却可以文章里不发一言,鲁迅如果不是无知,如果不是汉奸,最少,他是一个亲日的“堕落文人”,是一个大汉奸的亲哥哥!有很多年青人崇拜鲁迅,那么,就让我彻底打碎这个神象:鲁迅,在和许广平小姐结婚后,许广平这个北京女师大的*和抗日领袖,在鲁迅的约束下,竟然成为一个不能参与社会活动的家庭妇女,为此,鲁迅和许广平曾经发生多次严重冲突,几度面临离婚处境(其实只是长期同居而已,鲁迅早于1905年有发妻,但未尽丈夫义务,与许同居却又没有给其夫妻名份)!而“族魂”鲁迅,在日记里这样记载:某月某日晚,“洗脚”一次;某日晚,再“洗脚”一次……“洗脚”者何?和许广平****而已!把和妻子的****形容为“洗脚”,这是怎样的侮辱与伤害?这是怎样的高傲与自大?本人不才,遍阅史书,鲁迅先生所视为粪土的人物们似乎还没有人对自己的妻子这样污蔑,倒是日本男人,对自己女人的鄙视与高傲,与鲁迅先生的“洗脚”颇为类同,从日本女人的跪式服务中、我们可以联想一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3:25

作者三次观察鲁迅先生,根据观察的条件和心理感受不同,描写出的外貌也不相同。初次是在远处无意之中向里屋望了一下,天阴,光线暗,看到的、描写的是模糊的轮廓。第二次是看见先生为了“我”买书的事走了出来,自然会格外注意,再加上距离近,光线比里屋好,看清楚了特点,刻画自然就具体、细致,先写最为突出的印象: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3:25

虽然现在很多人反对他的文章进入教材,好像也删减了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敢于为人民为国家说话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批判,在文学成就上并不能和那些写过长篇经典小说的人相比,因为他从没写过长篇小说,鲁迅就是鲁迅,他不是一个中庸的人,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放弃自己与黑暗的斗争,尽管现在有很多人为他叹息或掠过一丝嘲笑,如果鲁迅潜心专注于一篇长篇小说的写作,他现在一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可惜没有如果,因为他是一名无私的斗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3:26

正直、爱国、严谨、不苟言笑,语言犀利、深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3:27

个人观点:因为*很欣赏他,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大多所留下对鲁迅的评价未免有点对他文学水平夸大的嫌疑。不过他的文章确实有着一种少有的犀巫利,也许是因爱生恨吧,他的文章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愤恨。也因为他的无私,才不会让人对那种偏激的言辞感到厌恶,相反,你感到的是一种悲痛。这是他文章的魅力所在吧。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