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5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13:41

1、《狂人日记》——狂人

狂人是一个患有*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

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

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

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他勤劳、善良、俭朴,生活十分艰辛,地位低下,盖的是“满幅补钉的夹被”,“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为了给儿子治病。

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下的钱;他愚昧、无知、麻木,深信着人血馒头能治病,为能买到这种“药”感到“爽快”、“幸福”,只关心着儿子的痨病。

完全对*者的牺牲无动于衷,对刽子手却毕恭毕敬;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处境和悲惨遭遇,又悲叹他的愚昧落后,从而使人们对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14:59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2、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最终阿Q被杀。

3、车夫

人力车夫是《一件小事》里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故事叙述者“我”所雇用的人力车夫,在将要把拉“我”到目的地的时候,有一位花白头发、衣衫破烂的老女人“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虽然车夫已经让开道,但老女人的破棉背心还是兜着人力车的车把,致使她倒在地上。

“我”认为那个老女人并没有受伤,当时又没有其他人看见,示意他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我”的意思,而是傻傻地跑过去把老女人扶起来,并关切地问她的伤势,又毫不踌躇地把她送到巡警分驻所去做检查。

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突然变得高大。虽然摔到的老女人是骗人的,但他愿意当傻瓜。人力车夫的“大”,不仅是做好事,心灵美,更是愿意去相信人,愿意承担自己本不该承担的责任。人力车夫,是一个勤劳善良、敢负责任、正直无私的高大的劳动者形象,是一个城市苦力工人的正面形象。

4、吕纬甫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变得一蹶不振,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给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的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力量的殷切期待。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不足为训了。

5、闰土

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同时,《闰土》也是青年影视演员秦一铭所创作的一首歌曲的名字。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16:33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18:25

这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之人,正是鲁迅笔下的“小人物”。?
“小人物”孔乙己的出场是在鲁镇的酒店,那曲尺形的大柜台旁。孔乙己是光顾这个酒店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但他的长衫,是别样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因只能是站着的,脸色自然不象富人那样油光泛亮,而是“青白色”;出手也不抵富人那样阔绰,是“排出”的“九文大钱”。作为穷困潦倒的文人,满口“之乎者也”似乎是他全部的体面,因此,别人说他偷书,他虽红着脸,但尚能争辩,然而要揭他的痛处,“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时的孔乙己,却“颓唐不安”,脸色也笼上了一层灰。?
最后一次出现在鲁镇酒店的孔乙己,是坐在柜台下的门槛上。原来青白的脸也变成“黑且瘦”,长衫早已不知去向,而是换了一件破夹袄。买酒的钱也是从破衣袋里“摸出”的“四文大钱”。那次,喝完酒的孔乙己,同样是在人们的说笑中走出酒店的,只不过,是坐着用手慢慢走出去的。鲁迅还给我们这样一个镜头,孔乙己双腿盘坐在一个蒲包上,肩上还挂着草绳。因此,尽管后来鲁迅用一种轻松的语调,告诉我们孔乙己“真的死去”,但读者却感到说不出的沉重与辛酸。“阿Q”是鲁迅笔下又一地道的“小人物”。他的出场首先在姓名、籍贯上颇费了点儿周折,因此,我们知道阿Q其实没名没姓,更没有家,只是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平日靠打短工度日的阿Q,尽管“真能做”,但人们只是在忙时才想到他。阿Q来了,不过却是人们欺凌、取笑的首选。阿Q先是采用“怒目主义”,但闲人们不怕,仍撩他不算,每每还揪住他的辫子,毫不留情地往墙上撞。阿Q骂不得,打不过,却总能找到种种宽慰自己,克服怨敌的妙法。比如,权当打自己的是儿子,实在无法,自打嘴巴,权当被打的是自己的仇家,然后,无论曾经怎样被欺凌过的阿Q,最终都会愉快起来,愉快地去喝酒,再愉快地回到土谷祠睡觉。?
这样的阿Q,有一天竟成了“*党”。不过可悲的是,直到阿Q被拉到法场杀头,他还没闹懂什么是“*”呢。?
还有,《药》里的华老栓、华大妈,《明天》里的单四嫂,《故乡》中的闰土,《白光》里的陈士城等“小人物”,鲁迅无一不将他们置于一种凄凉、诲暗的场景中,让他们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然后,让这些“小人物”,无一例外地暴露出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味。?
病态社会和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之人,这两者哪个更要不得呢?鲁迅什么也没说,但“醒着”的人似乎知道了,并产生强烈疗救的愿望。?
这就是鲁迅的伟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20:33

鲁迅笔下的人物众多,除了阿Q,祥林嫂,润土和孔乙己等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
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少配角着实也让人深思许久。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有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所谓看客,重点字自然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中没有样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这可能就是爱看热闹的中国人的最突出的形象吧。
鲁迅在《示众》中有这样一段,“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短短几句话,不仅有动作,还有语言描写,生动的反映了一群无知的中国百姓的特点:爱热闹,但是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他们不是关心国家的命运,而是好奇。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好笑呢。
说到这儿,再让我们看看大名人阿Q。他也是当时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是如此的无知,如此的没有自尊和骨气,以至于这竟然被人戏称为精神胜利法。他的这种方法是没有选择的,也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他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党人被杀,看到白举人的秘密等。他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但是即使他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反而被那些地主所警惕,所陷害,最后反倒落得个被看的下场。他虽然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看到的不同,但结果甚至比他们还惨,看的原因都是出于好奇,但结果都是无奈的任人宰割。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的中国人的下场?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