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5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03
历史上的杨家将,并没有评书、戏剧、小说和野史演绎的那般的戏剧与传奇性,七郎八虎、大战金沙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等一系列的故事都只是演义,并非史实。
•正史中的杨家是怎样的?
首先,正史中的杨家将虽没有小说、评书等体裁演绎的那般传奇,但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杨家个个都是忠心体国的忠臣,可谓是满门忠烈。为了大宋,杨家子嗣个个都站在战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的抵抗着辽国入侵,保护着这个国家。
杨家家主杨业,五代至宋初名将,以骁勇闻名远近,五代仕于北汉,曾追随北汉世祖刘崇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每次率军都能杀得敌军溃不成军,人赞“无敌”。后北汉亡国,杨业追随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北宋。
仕宋后,杨业继续被宋太宗重用,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统十万大军亲征雁门,杨业率数千骑兵由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辽军溃败而逃,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被活捉,辽军损失惨重。此战,杨业一战成名,之后辽军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不敢与其争锋。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决意北伐远征辽国,杨业亦跟随其北伐,任西路军副主将。北伐初期,宋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辽军猝不及防下,连战连败,接连丢掉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等四州。但是,随后辽军开始反击,辽朝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十多万军队,再次攻陷寰州。宋皇见辽军来势汹汹,为避免云、应、朔三州再次被辽军所夺,于是决定将三州百姓悉数迁回内地。
此时,负责将三州百姓迁回内地的,就是西路军潘美所部。原本保护三州百姓回内地,对于潘美、杨业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只需通知三州主官,让他们告知百姓,而后一同回国就行。但是,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因护送方式让西路军主将们出现了分歧。
这时杨业认为,应该秘密的进行百姓的迁回行动,同时为防止辽军在迁回的过程中,突然发动进攻,应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石碣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以此以防万一。按理说,杨业此等谨慎的作法,是最为稳妥,也是最万无一失的,但是却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此时,应州兵马都监王侁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此时宋军不惧辽军,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即可。
此等冒险之举,杨业自然不会同意,他是强烈的反对。王侁见杨业反对自己,他是别有用意的说道:“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本是降将,且性格更是刚正不阿,见王侁如此说他,他是十分气不过。于是乎,为了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诚,他决意亲率本部人马,与辽军决战。
就这样,生性谨慎的杨业就被自己人给硬生生的*到了要冒险与辽军开战的地步。此战的结果,就是杨业战死。因在战斗的过程中,王侁、潘美见死不救,致使杨业被辽军围困,而后杨业二子杨延玉战死,杨业力战不竭被辽军所俘,之后誓死不降,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杨延玉死后,杨家有史可查的就只有杨延昭,其余五子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等史书皆未有记载。杨延昭,他也是北宋名将,是杨家最有出息的第二代子弟,杨业死后,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的侵扰。
在与辽军的对抗中,杨延昭继承其父杨业之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杀得辽军溃不成军,威震边庭,彼时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于是就认为几次三番杀得他们溃不成军的杨延昭就是六郎将星下凡,故称他为杨六郎。
•杨家后人结局如何?
因杨业六子,除杨延昭史书有记载外,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等五子皆未有记载,所以现在只知杨延昭的子嗣信息,其余皆不知。
杨延昭生有三子,即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其中杨传永、杨德政史书未有记载,只记载杨文广之事。杨文广凭祖荫入仕,初为禁军小军官,后因*陕南张海起义有功,升任殿直,并效力在陕西经略使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年),杨文广被调入狄青麾下,跟随其讨伐侬智高,后凭战功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
宋英宗即位后,升任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负责防御西夏。在此期间,杨文广建通渭堡,防范西夏党项人的入侵,并击退了企图破坏堡垒的西夏军队。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杨文广移防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防备辽人。在定州任上三年,杨文广多次抵挡住辽人的袭扰,辽人在他的手上没有占到一丝便宜。
杨文广之后,杨家后人再未在史书中出现。
而未出现的原因,大概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杨文广绝嗣,杨家绝后,杨家自此消失在之后的两宋史书中。其二杨文广有后,但皆碌碌无为,再也没有一人能继承杨先祖之风,发扬杨家的优良传统,在与外敌对抗的战场上立下新功,简单的说杨家自杨文广之后,可能再无一人有资格被记载于史书之上。
或许也正是因为杨家出现了以上两种情况的其中一种,所以就造成北宋灭亡时,杨家未能出现救国,其实并非是杨家不愿出来救国,而是杨家再也没有能力救国。
首先,如若杨家绝嗣,杨家自然不能再出来救国,都没人了,还怎么出来救国呢?其次,如若杨家再*人出现,杨家自然也没有能力再出来救国,毕竟统兵打战,是要有能力的,更何况是关乎北宋存亡与否,这就更是需要有统兵打仗的能力,如若没有能力,料想北宋君臣也不该用他带兵去抵挡金人的入侵。
总得说,北宋灭亡时,不是杨家将不出来救国,而是此时的杨家将已经再也没有能人出来替杨家救国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03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说出来我都不敢相信!杨业,又名杨继业,早年又叫重贵,是太原人。他本是北汉的一员大将,被赐姓刘,国人称其为“无敌”。北汉亡后,宋太宗识人惜才,将其收入麾下。归顺北宋后,他改回姓氏。北宋初年,宋太宗认为他熟悉边防,就命杨业前去驻守代州(大致位于今山西)。在这期间,杨业延续了往日的骁勇。太平兴国五年,杨业在雁门关一带大破辽军,威名远播。这是杨家的第一代将领。
杨家的第二代就是杨延昭,杨延昭也是杨家声名赫赫的一代将领,可是,他所处的时代,没有他父亲杨业那时候动荡,所以,他和契丹族的开战,远没有杨业那时候,那么激烈。杨延昭是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继续为大宋防守边界对抗契丹的。到了宋真宗继位之后,更是和契丹签订了友好协议《檀渊之盟》,也就是这个协议的签订,契丹和宋之间基本上没有了战事。
随后宋和契丹后来是和平共处了,但是打仗的时候杨延昭其实也是一点不逊色于他的父亲杨业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在遂城遭遇契丹军,围城数天。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兵害怕,杨延昭命全全城壮丁登城持兵器守城。因遇天寒,令人取水破城墙,次日城墙全是冰,光滑坚硬,敌兵无法爬上来,只好退去。
契丹又南下,杨延昭设精兵埋伏在洋山西,先是袭击敌人,边战边退,退到西山时伏兵 杀出,契丹大败,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给皇帝。杨延昭升任本州团练使,与煲粥杨嗣同时受奖。宋真宗曾说,杨嗣与杨延昭,忠心勇猛,很多人妒忌他们,但我会庇护的。
然而,在对于杨家将在正史中的记载在杨广文之后就中断了,可以判断,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复杂,杨家后人的作战范围日益扩大,而家族却没有可以传承家业的后人可以恢弘祖先师爷,因而在北宋后期逐渐名声不显。
再说一点,北宋时期是重文轻武的。因为当时的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没有人愿意流血牺牲上阵打仗,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早日升官发财。而且文官的收益是非常丰富的。三是武将却不同,名门杨家将在北宋时期其实已经到了家族没落的时候,后代也大多沦为平民或者弃武从文了。
而且就算真的有人坚持,那么从军之后也只能我下等军官,何为下等军官,下等军官就是放到现在的话就是一个片区派出所的大队长。就像水浒传里的杨志,作为杨令公的后代,却始终不得志,而且在他们的那个圈子里还备受排挤,最后被*无奈之后上梁山做了土匪。
所以,北宋时期不是杨家将没有去救驾,而是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害了他们自己,也害了杨家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04
感谢邀请
提到北宋历史,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他们的千年忠义被记载在民间传说里,小说故事里。
我们常常所说的杨家将,在真实的历史上实际指的是杨业、杨文广和杨六郎的三代故事。
杨家将的兴起,从宋太宗的重视开始。
北汉灭亡之后,杨业归降北宋。因为他英勇骁战又有丰富的边防经验,朝廷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派遣他驻守雁门关,专门对抗死对头辽军。
与辽国的几次交锋中,杨业和宋朝的潘美配合默契,屡战屡胜,打得辽国落花流水,望旗而逃。宋太宗对杨业的重视日益攀升,这也为其后代杨六郎等人的功成名就铺平了道路。
杨家将的消失,从金沙滩一战开始。
历史上的宋太宗虽然对杨家将重视,可还是信错人了。宋太宗为了稳固大宋江山,夺得长城控制权,永远消除辽国劲敌,保证宋朝的平安,所以主动发兵攻辽,力图夺下长城险光。
驻扎在白沟河的辽国十万精兵,在萧太后的率领下轻而易举地将南北两院的奚族骑兵全歼灭,一时间震惊朝野。
辽国最高统治者萧太后也是颇有谋略的人,打完北宋十万主力军,又移师山西,全力攻打北宋的杨家将军团,这场战役由主动挑衅变成被动挨打。
突如其来的绝地反击,杨家军团并没有做足准备,寡不敌众面临被包围的歼灭危险。
当时的潘美给出的建议是,立即撤退山西金沙滩险关固守,然而宋太宗*膨胀反其道而行之,命令杨家军团撤退时,完成山西四洲的老百姓大迁移。
此命令听上去爱国爱民,实际上这道指令太过歹毒。如果杨业违抗指令,保全自己抛弃百姓,那就是不忠不义;如果奉行旨意,那就等同于以卵击石,全军覆没。这道圣旨真是将杨家军团往死胡同里*。
在形势急转,主力殆尽,朝野嚷嚷的关键时刻,隐藏着宋太宗的用意。
杨业是北汉投降的俘兵,随时都是身边的定时*,深藏城府的小算盘,杨业让他失望了。
杨业率领着杨家军团誓死完成荒唐的圣旨,不投降不退让,带着全城百姓誓死抵抗,浴血奋战中弹尽粮绝,直至被辽国俘虏选择绝食而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沙滩一役,在靖康之变前早就全军覆没。
如此说来,杨家将就没有后人留存于世吗?
血战金沙滩,战役败北,并不意味着杨业后人全部消失,历史上有很多版本的传闻。
其中之一就是杨家将的后裔四散开来,散落在国内外等多地小村庄,四川梓潼就有名叫做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的37代传人,熟练掌握杨家当年流传下来的《36路秘传杨家*法》。
传闻之二,后人居住在了杨家祠堂。
相传,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当年杨业死后杨家祠堂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长期居住这里,又因为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传闻是杨业后人打猎时射中梅花鹿反挖出鹿状的石头,被永久存放在祠堂中。
所以,因为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由此得名。村中人口上千,多半是杨家后代。
传闻之三,后人迁徙散尽。
杨家军团抗辽作战中为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却反被宋太宗倒打一耙,家中男丁消失殆尽,对朝廷没有太多影响力和利用价值。有人说杨家后人在金人闯进天波府的时候就搬迁到了南宋临安城,而带军团的小分支迁徙全国各地,对朝廷心灰意冷从此消失在江湖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04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只剩下了孤儿寡母了,因为老令公杨继业在赴辽金沙滩"双雄会"过程中,力战不降,最后碰死在李陵碑。其儿子七郎八虎,死的死亡的亡。只有杨六郎死里逃生,最后成了宋朝的兵马大元帅。说起杨家将,人们心中可能都有一个英勇神武,百战百胜,为国家边防事业做出无数贡献的杨氏家族,但这些大都是影视剧给人们的影响。历史上真正的杨氏家族并没有像民间流传的那么神通广大,威名赫赫 。
杨家的第一代名将是杨业。他早年是北汉的大将军,后来因北汉帝王投降与北宋,他自然也成了北宋的将军。宋太宗对杨业非常器重,数次让他统领军队抗击敌国,而杨业也是不负众望,一时间名声大噪。但人红是非多,皇上对他的欣赏也招来了许多旧将领的嫉妒。雍熙三年,宋太宗北伐辽国,最终惨败,因为后方没有援军,杨业被生擒,其子杨延玉战死沙场,奈何杨业一身正气傲骨,后因绝食三日而亡。
杨家的第二代名将叫杨延昭,在历史记载中,杨家的确有不少男子,但其中较有作为的就数杨延昭了。杨业死后,杨家的重任落到了杨延昭一人肩上。杨廷昭继承父亲的使命,驻守在边疆要塞遂城。当时辽军进犯,将遂城包围,遂城此时危在旦夕,随时都有可能被攻下,但杨延昭连夜加固城墙,最终辽军失败退兵。而后的几年内,杨延昭屡建奇功,最后官职达到掌管万*军的防御使,这也是杨延昭军旅生涯中的顶峰,他去世时57岁。
杨家的第三代名将是杨文广,他年轻时和范仲淹交好,后来在宋应宗和宋神宗年间因为击退了西夏犯宋的敌军,还了北宋边界安宁。皇帝见其御边有功,直接官升防御使一职。杨文广这一代也是威名赫赫的杨氏家族最后一代,之后再无杨家名将之说,历史上对演艺中的杨宗保,穆桂英等均无记载,那些只是民间的故事虚构罢了。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真实的历史杨延昭不是杨继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和杨延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8 08:05
杨家将中的杨继业叫做杨业,开始是五代十国里面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征北汉,杨业就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听从了,杨业被宋太宗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公元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军攻打雁门,杨业率几千骑兵绕到雁门关以北,与潘美前后夹击辽军,辽兵大败,杨业被晋升为云州观察使,杨业威名远播,契丹人一看到杨业的旗号就立马逃走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攻打辽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分成几路大军攻打辽国,但是各路都攻打不顺都撤回来,宋太宗命潘美与杨业殿后,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军士气十分旺盛,我们不应该跟他们交战,而应该在石碣谷那边设下埋伏。
但是监军王侁说:咱们不是有好几万精兵吗?为什么如此胆怯。我们应该直出雁门关,直接跟辽军对战,杨业说:这样不行的,我们肯定必败的。王侁说:你不是叫杨无敌吗?为什么这样犹豫,你难道有其他的想法?
杨业没办法,他只能出战,他对潘美说:我这次出战,肯定必输,我希望你们在陈家谷这边支援,等我们转到这里的时候,希望你们来救援我们,可是等杨业到陈家谷口的时候,潘美的部队早就撤退了,杨业最终战死。
与杨业一起战死的还有他的儿子杨延玉,杨业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杨延昭,而他的还有另外五个儿子,只不过都不是武将,我们就不说了。
杨延昭也叫杨六郎,不过,他是杨业的长子,杨业死后,就一直担任着宋朝北面抗辽的重任,多次在景州、保州抵抗辽军的侵扰,最后死于公元1014年,宋真宗称赞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生于公元999年,死于公元1074年,因为父亲杨延昭的缘故,担上了防御使。宋神宗的时候,因为抗击西夏有功,被封为步军都虞侯。辽军攻打代州,杨文广献上阵图和攻打幽燕的计策,但没多久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