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17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6:53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对女性的形象进行了审视。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格局,用一道家庭的屏障隔绝了女性与社会的接触,以男尊女卑、传宗承嗣为特征的一套封建礼教,葬送了女性的青春和生命。对此,鲁迅剖析道:“奢侈和淫糜只是一种社会崩溃腐化现象,决不是原因。私有制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做高等阶级的玩具,正像现在的正人君子,他们骂女人奢侈,板起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偷偷地欣赏着肉感的大腿文化。”千百年来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忍受着一切屈辱和*,却还要为这种被蹂躏、被*的本身承担社会上的一切罪名,使她们成为统治阶级驯服的奴隶。   《祝福》、《明天》、《离婚》是《呐喊》、《彷徨》中关于妇女命运的三部曲。《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但鲁迅的着眼点是夫权。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着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祥林嫂是善良勤劳而坚毅的,人们夸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只想用劳动来争取独立做人的权利,换取最低微的生活待遇,但是,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扼杀了她求生的*,她的一切抗争和努力都是徒劳的。从封建礼教来看,再婚再寡的人最不吉利,最不干净,祥林嫂死了丈夫,失去孩子的悲痛不足怜惜,倒是她克死了两个丈夫和一个孩子“太可恶”。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就是捐门槛赎罪,给千人踏、万人跨,祭祖时仍不准她拿祭品,终于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祥林嫂因改嫁而难以立足于社会,忍受着“不节烈”之苦。《明天》中单四嫂子在失去儿子、丈夫后恪守妇道,忍受着长期的痛苦和煎熬,使她倍尝妇女的节烈之苦。《离婚》中的爱姑宁愿受公婆的欺凌,终不改嫁。封建礼教桎梏下的伦理道德残蚀着下层妇女的心灵,压制着女性的感情和个性。这几篇小说对当时女子节烈的贬斥可谓一针见血,鲁迅一下抓住中国女性失落自己的病根在于夫权文化带来的男性中心、男性特权,并将利刃直接指向造成女性痛苦的最直接的原因: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没有爱情的两性关系及在性面前人格的深层失落。   中国这个具有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的国家,封建伦理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加上长期处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女性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种种自我残害的劣根性:她们缺乏自尊自爱自强的独立意识,忍辱负重,俯首低眉,逆来顺受,把封建伦理思想作为生活的信条,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和道德的维护者。鲁迅从社会思想的角度提示了国民劣根性,揭示了女性自身的弱点。寡居的痛苦本可以使单四嫂子知道寡妇改嫁的正义性,但她并不以自己的生活实感为前提建立自己的思想观点,而是盲目地被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所钳制,以忍耐和茫漠的期待坚守痛苦的寡居生活。祥林嫂一生都被寡妇改嫁的罪恶感所笼罩,她不以自主的改嫁反抗被出卖的命运,而是以出逃的形式逃避一妇嫁二夫的结果,她因*改嫁受到世人的歧视,却不去寻找歧视本身的根源。祥林嫂、单四嫂子和爱姑这些下层劳动妇女,守节和被丈夫欺凌本是痛苦的,但她们无一不在坚持守节的立场,她们认为改嫁和被休将意味着更大的痛苦。鲁迅通过对现实的反映,提示了女性自身弱点给其自身解放造成的危害,其目的也是“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效的注意”。   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开放的一个尺度。鲁迅从启蒙入手,着眼“改造中国人生”,他希望看到中国女性为改造社会,同时也为解放自己所表现的勇敢、刚毅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鲁迅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中国妇女的苦难历程,喊出了救救妇女的心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6:54

祥林嫂: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段时代的悲哀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