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6:2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1:40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斗肃顺时,的确齐心协力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后,给恭亲王加了一个“议政王”的头衔,还收恭亲王的长女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主本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得到的封号,妃子生的女儿都得不到。
可是没有了肃顺这个共同的敌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联盟很快地结束了。官场上的朋友,要么有共同的敌人,要么有共同的利益。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利益却越来越相抵。
恭亲王瞧不起慈禧太后,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没文化的妇人,凭着美貌心计得到先皇的恩宠生了儿子当上太后,当个深宫的女主人还行,当国家的统治者就不够资格了。而慈禧太后看不惯恭亲王有才华有魄力。慈禧太后需要的是一个恭顺办差的奴才,而不是跟她分享权力的人。
有一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竟发生了争吵,慈禧太后威胁恭亲王:“我撤了你的王爵!”恭亲王毫不畏惧地答道:“你撤得了我的王爵,可是撤不掉我是先皇皇子的身份!”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太后授意朝中言官发动了一场*奕䜣的风潮,指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指责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从此后,清朝的政权就归了慈禧太后,恭亲王白白帮助了慈禧太后,却被慈禧太后赶出了权势的中心。同舟共济到最后就是同室操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扩展资料:
在恭亲王的帮助下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两宫太后携恭亲王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翌年,新登基的皇帝改元“同治”,开启了大清帝国“垂帘听政”时代。
这说起恭亲王不得不说他与慈禧的关系,恭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也就是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1:41
希望对你有帮助
恭亲王是慈禧的小叔子,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慈禧的几位小叔子里,关系密切的还有一位皇七弟醇亲王,是光绪的生父。但这里先讲恭亲王。
恭亲王奕欣(应该是言字旁一个“斤”)本来是很有机会当皇帝的,他在才干、体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在四哥奕宁(咸丰)之上。但是道光临终时还是立了懦弱的奕宁,让后人憾恨不已。很多人猜测如果是恭亲王来做皇帝,历史怕会重写,起码慈禧不会当道。不过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奕欣在*上还算有做为,洋务运动就是在他的一力推动下展开的。
咸丰去世时,慈禧25岁,奕欣28岁。两个野心勃勃的年青人在危急的政局中携手合作,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本系列的主题关注的是男女关系,那么这二人究竟有没有过罗曼史呢?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一生为奴》里说有,整个电视剧就是以恭亲王和慈禧长达40年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开的。
不过没有找到这段不伦之恋的有利佐证。说荣禄与慈禧有私倒还有些影子。另有一种说法,说恭亲王暗恋的对象其实是慈安。慈安不但是正牌皇太后,而且比慈禧还年轻两岁。慈安一向以温婉贤惠著称,比慈禧更有女人味。恭亲王经常与两宫太后见面,只怕眉眼之间真的对慈安更加温柔体贴也未可知。总之奕欣、慈禧、和慈安是个很有意思的三角关系,维持着同治一朝最高权力的微妙平衡。
从各种资料上看,奕欣与慈禧的私人关系非但没什么浪漫色彩,反而相当糟糕,双方为了权力与*主张而明争暗斗。奕欣一生在官场几经浮沉,在慈禧时代就被罢官三次。但不管怎样,慈禧与恭亲王最初的合作相当默契,辛酉政变从*角度看是一段蜜月佳期。能合作得这么好,主要是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大敌: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
恭亲王本来在朝廷中倍受肃顺的排挤,而慈禧与肃顺也势同水火。在后宫,慈禧一向是个不安分的妃子,常帮着咸丰处理奏折。在热河的一年,咸丰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理政事,好多事情居然是慈禧代理的。肃顺对此很看不惯,甚至撺掇咸丰杀了慈禧,不果。
在咸丰去世之际,恭亲王悲哀地发现顾命八大臣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同时,两宫太后及小皇帝则完全至于八大臣的掌握之中,受尽欺负。在利益驱使下,“叔嫂合谋”是水到渠成的事。当奕欣不顾肃顺的阻拦,亲自从北京到热河吊丧时,两宫太后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奕欣趁机单独谒见了两位太后。这次会面定下了政变的基调。此后太后与恭亲王密切配合,动作十分迅速,不到两个月就果断动手,彻底清除了肃顺一党,该杀头的杀头,该流放的流放。
辛酉政变的主角是奕欣而非慈禧,可政变的结果却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恭亲王集各种大权于一身,被封为议政王,又是军机处之首,还掌管满族亲贵和内廷事务。这些还不够,恭亲王还很受洋人的赏识(“鬼子六”的绰号即由此而来)。踌躇满志的奕欣想必并没有慈禧放在心上,却料不到自己今后这一生都站不到这个女子的上风,所以一生为奴。
满清在同治一朝,对内剿灭了太平天国,对外与列强暂时相安,故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期,与光绪朝的前十几年并称为“同光中兴”。这段时期清廷开展洋务运动,启用了一批能干的汉臣,国家颇有些新兴气象。这段中兴时期是恭亲王和两个太后共同努力的结果,三人都有功劳。以兴办洋务为例,当时一力主张向西方人学习的鬼子六奕欣是个少数派,受到朝野上下的极大压力,幸而得到两个年轻太后的坚决支持,才促成了若干实事。慈禧这人经常被骂成封建老顽固,其实只要不影响到她的权力,她对西方新鲜事务的态度是相当开放的。
恭亲王与两个太后为什么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有学者认为这说到底还是因为皇权正统思想。奕欣虽有篡位的实力,但不愿意担上篡位的恶名。有了太后垂帘听政,他就可以躲在太后名下,也就是躲在皇帝的名下,名正言顺地做他的实事。两宫太后那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必须依仗恭亲王的实力才能生存。她们开始几年对奕欣十分笼络,甚至破格封他的女儿为固*主--这本来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享有的殊荣。
虽说是和平共处,但摩擦总是有的。恭亲王可能想不到,无论是精明干练的慈禧,还是外表谦和的慈安,对权力的控制都相当严密。早在辛酉政变刚结束,太后就接连下了几道圣谕,目的就是抓权。其中一道圣旨规定太后可以直接阅览臣子的密奏,这就绕过了奕欣。奕欣这人城府并不太深,大权在握就忘乎所以。因为经常见面,奕欣面对两个女流,时不时就会有失礼的举止。据说慈禧有时候说话声音小了,他就毫不客气地要求再说一遍。慈禧对奕欣的不满以及防范之心,大约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奕欣当上议政王不过四年,慈禧就找了个机会整了他一下。那是1865年,有个小官蔡寿祺上折子*奕欣,说他权太大了,还徇私纳贿。两宫太后就借着这个折子,一下子免了奕欣的所有差使。不过因为满朝都是奕欣的亲信,更重要的是洋人也向着恭亲王,慈禧不得不让步,很快给奕欣复了职,但议政王的头衔没有再还给他。
那以后奕欣学了乖,开始对两宫太后进行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他打拢的是慈安,打击的是慈禧。“安德海被斩”就是二人合作的最大成果。安德海是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太监,不但言谈很得慈禧欢心,而且积极帮助慈禧在朝臣和亲贵中拉帮结派,缔结太后党,这就直接触犯了恭亲王的利益。而在后宫,安德海对慈安太后也多有不敬。后来终于有了个机会,1869年,安德海违反清宫祖制,私自出京办事,一路上还大肆招摇。恭亲王得到山东巡抚丁宝祯的密报后,第一个通知了慈安。慈安便果断做主,在圣旨上盖了大印,地方*就凭着这个圣旨,在山东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事后闻报,竟是耐何不得。此事在慈安、慈禧之间种下深深的嫌隙。
安德海被杀没过几年,到了1873年,18岁的同治皇帝终于得以亲政。同治掌权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这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遭到包括奕欣在内的一批大臣的极力反对。人们习惯于把重修圆明园的帐算在慈禧头上,其实同治本人也很想重修,为的是讨好慈禧。天真的同治以为把圆明园修好了,慈禧住进去享福,就不会总是干涉他做皇帝了。因此面对众位大臣的反对,同治极为震怒,准备降旨把恭亲王和另外几个大臣革职处分。这次倒是两宫太后来为奕欣说话,说如果没有恭亲王哪有我们的今天?结果同治的圣旨终究没有发出去。至于圆明园的工程,只修缮了很小一部分就停工了。同治在亲政的第二年,本人也因病而亡。
圆明园重修风波发生在辛酉政变十几年以后。这时的慈禧羽翼丰满,不但牢牢控制着已经长大*的皇帝,而且在朝廷中拉拢了新崛起的北洋集团,在亲贵中拉拢了醇亲王和郑亲王。奕欣的实力本已大为削弱,再加上慈禧恩威并施的这一折腾,他在慈禧面前锐气尽失,只有俯首帖耳了。如果慈禧当年在私心里真的对恭亲王有过一点爱意,到这时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以后慈禧对恭亲王就越来说狠。到了1884,这时候同治和慈安都死了,慈禧独揽大权。这年发生中法战争,开始时清军吃了败仗,结果慈禧硬把奕欣当成替罪羊,彻底罢了他的官。到这时连洋人也开始支持慈禧了--他们的支持总是跟着实权走的。
十年后,日本人打进来了。朝廷不得已,再次启用奕欣。但这时的恭亲王已是老态龙钟,难以挽回局面。到1898年,恭亲王病逝,比慈禧早走了十年。
参考资料:http://wenwen.soso.com/z/q160180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