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什么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15
我来回答
共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1:31
一、故事: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说经*批准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风俗习惯: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2、湖南戏曲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口味虾,水煮鱼头,鸭脖子,唆螺、鱼头豆腐、豆腐干、津市牛肉粉、耒阳坛子菜、荷叶包饭、腊鱼、腊肉、腊肠、剁辣椒、三角干子、龙脂猪血、岳阳烧烤、浏阳蒸菜。
扩展资料:
湖南的一些风景名胜: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方圆369平方公里,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风景区: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著名*纪念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境内,距长沙市108千米,是长株潭城市群中一颗美丽的明珠,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同志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活动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百度百科-苏仙传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2:49
湖南传说故事:
1、盘古开天辟地
在民间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他的身体幻化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而他的左臂化作的便是湖南的南岳衡山。
2、蚩尤传说
“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他是苗族人的祖先。
苗族民间有许多传说故事,歌颂蚩尤作为苗家英雄远祖对苗族文化的巨大贡献。其中包括:创新苗族法律、创制苗族历法、发明苗族文字、发明苗族医药、发明冶金术、发明苗族武术、创建苗族生成哲学、创建苗族巫文化。
3、炎帝传说
湖南大地上,有关炎帝的传说甚多,最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4、舜帝传说
相传,舜帝南巡狩猎,崩于苍梧山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现在永州境内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5、娥皇、女英传说
娥皇、女英,相传为是中国古代华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来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
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此又称二女为“湘夫人”。
6、后羿射日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10个太阳。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据说一个太阳就落到了湖南郴州汝城境内,形成了一条热水河。
7、夸父追日
相传上古时候,我国北方高高的“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族叫夸父族。这个部族的头人夸父,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不凡。有一年,天大旱,人们生存艰难。夸父便发誓要追上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使唤。
夸父早上从东海开始追赶,中午追到了湖南沅陵一代,他跑得饿了,便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煮饭,后来这三块支锅的石头就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
8、盘瓠与辛女传说
相传四千多年前,在上古时代,高辛王与犬戎国交战,因一吴姓将军厉害非常,高辛军队败多胜少。
于是,高辛王全国广招兵勇并许诺,只要谁打败了犬戎国的吴将军,就将爱女辛女许配给他。在湘西泸溪沅水边上的盘瓠山下的盘瓠洞里住着一只天下掉下来的神犬盘瓠,他应召大败犬戎国吴将军。
辛女便因此嫁给了盘瓠,还生下了六男六女。后来,盘瓠和辛女的儿子得知父亲是一只狗后,羞愤不已,他们将父亲杀死,并抛尸沅水。辛女因过度忧伤,化成岩石(辛女岩)永远立在了沅水河边。
9、屈原传说
在湖湘大地上,有屈原的诸多传说。
其中最可歌可泣的便是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百姓哀痛,为怕屈大夫身体被鱼虾所食,纷纷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湖南的风俗习惯:
1、湘西花灯戏
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2、嘉禾花灯戏
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3、平江的花灯戏
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
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0:23
一、风俗习惯: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
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二、神话传说:
1、蚩尤传说
“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他是苗族人的祖先。苗族民间有许多传说故事,歌颂蚩尤作为苗家英雄远祖对苗族文化的巨大贡献。其中包括:创新苗族法律、创制苗族历法、发明苗族文字、发明苗族医药、发明冶金术、发明苗族武术、创建苗族生成哲学、创建苗族巫文化。
2、炎帝传说
湖南大地上,有关炎帝的传说甚多,最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15
一、故事: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
2014年11月11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申报的苏仙传说经*批准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风俗习惯:
1、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2、湖南戏曲
湖南省现有地方戏曲19种,艺术表演团体近100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湖南花鼓戏。花鼓戏《老表轶事》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在国家级精品剧目评选零的突破。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
3、湖南小吃
长沙火宫殿臭豆腐,口味虾,水煮鱼头,鸭脖子,唆螺、鱼头豆腐、豆腐干、津市牛肉粉、耒阳坛子菜、荷叶包饭、腊鱼、腊肉、腊肠、剁辣椒、三角干子、龙脂猪血、岳阳烧烤、浏阳蒸菜。
扩展资料:
湖南的一些风景名胜: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方圆369平方公里,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2、韶山风景区: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著名*纪念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境内,距长沙市108千米,是长株潭城市群中一颗美丽的明珠,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同志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活动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23
过年放炮,吃糍粑,舞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6:47
听到哪些孩儿的ggfgggfugggffchtfgefgGrguyesxvbiSBffnyexvrg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9:29
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2:27
湖南全境为何素称“三湘”,又为何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呢?时到今日,也无人能作出较好的解释,甚至连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和地名学的专家学者,也不知其所以然。
湖南素有“三湘”之称,“三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 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 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5:41
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