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史可分为哪几代?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8 04:12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5:41

计算机的发展史分为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和第五代电子计算机五代。各自的主要特征如下:

1、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低、成本高,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尖端领域中得到运用,一般用于科学,军事和财务等方面的计算。

2、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实现了。

3、集成电路计算机: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4、大规模集成电路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上将数量扩充到百万级。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5、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它能进行数值计算或处理一般的信息,主要能面向知识处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决策、开拓未知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人-机之间可以直接通过自然语言(声音、文字)或图形图象交换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管计算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晶体管计算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集成电路计算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规模集成电路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五代计算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6:59

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年-1957年):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延迟线或磁鼓做存储器,结构上以CPU为中心,只能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
第二代(1958年-1964年):以晶体管为逻辑元件,用磁芯为存储器,开始使用磁盘机及磁带机等外存设备,汇编语言得到实际应用,高级语言问世。
第三代(1965年-1971年):以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为主要功能器件,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该时期的计算机外形和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应用领域也相继扩大。
*(1972年至今):将CPU、存储器及I/O接口集成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该时期的计算器在存储容量、运算速度、可靠性及性能价格比方面均比上一代有较大突破。软件方面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扩展到所有行业或部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8 08:50

电子,晶体管,小规模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windows 。。。。。那就不用说了。1946第一代出世。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