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23:2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0:53

  花鼓 大鼓 渔鼓

  徐州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花鼓舞”、“叮响花鼓”、“花鼓小锣”、“打干梆”等,是流行于苏鲁豫皖间的一个曲艺种类(花鼓也曾在一些地区发展为戏曲、舞蹈的艺术形式)。

  “花鼓花鼓,打锣敲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是徐州一代民间流行的歌谣,可见花鼓在徐州的盛行还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呢!徐州铜山黄集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黄集人,两头俏;开口就是花鼓调。”黄集人对花鼓更是有所偏爱。

  徐州花鼓在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且名称各异。其活动范围以徐州为中心,流派有东、西、南、北之分。东路称“苏北花鼓”,西路称“河南溜”,南路称“皖北花鼓”、“砀山花鼓”,北路称“徐州无弦梆”。

  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先期的花鼓,只用鼓或梆子伴奏,演唱中只能击节,不能节制旋律;后期发展成为戏曲时,才有丝竹乐器的伴奏,同时音乐曲调方面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变化。

  花鼓音乐曲调有平调(又称玉调)、平调娃子、平调羊子、寒调、寒调娃子、寒调羊子、常调、花调、会调、苦调、翻调、货郎调等。音乐声腔系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一戏一腔,很有特色。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文打多为板眼分明、节拍规整的慢板、中速唱段;武掏多为伴奏动作所用,又分上掏、下掏、左掏、右掏、前掏、后掏、立腿掏、旋转掏、跳跃掏、翻滚掏等。

  徐州花鼓的文学部分由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而成。韵文入曲歌唱,几首常用词牌各有自身的特定词式。词式受音乐曲调框格的严格*,在句式、字数、押韵等方面,均须服从曲调。散文即说白,与一般曲艺类别中的散文无多大差异。

  在演出形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变,如一人坐唱式、二人走唱式、歌舞式及戏曲式等。衍变为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徐州地区流传下来的花鼓曲、剧目有数十种。

  徐州大鼓,又称淮海大鼓,是流行于徐州乡间的一种常见的曲艺种类。

  说起大鼓在徐州的流传,要追踪到“郝沮”。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与丘处机等同拜重阳王真人为师,*于宇海之嵛山。丘处机被渔鼓艺人尊为丘祖,号称“丘祖龙门派”;郝大通被徐州大鼓艺人敬为郝祖,自称为“郝祖华山派”。也有“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的说法。一般大鼓艺人都能说唱渔鼓,两者同根相联也未可知。

  徐州大鼓的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钢板。大鼓扁圆,两面蒙皮,置于竹竿撑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响,传之遐迩;钢板形如两片半月,于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夹了,指摇手晃,叮吟作响。大鼓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有站起身来手舞足蹈的。

  徐州大鼓的唱胶粗犷、高昂、豪放,颇具地方曲艺持色。其表现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动人场景尤为擅长,足可让观众惊心动魄。

  其唱词形式,为上下句的诗赞体,偶句押韵,唱起来琅琅上口。也伴有说白的散文。板式有五鼓三板、垛板等,鼓的套数有“紧急风”、“四击头”、“水底色”、“风穿牡丹”、“凤凰三点头”等。

  徐州大鼓的书目有《精忠岳飞》、《三国》、《水浒》、《响马传》等十数种。

  渔鼓,又称道情。原为道士宣传教义或歌颂道家思想的乐曲,以后渐用于募化,而流传民间。据说,徐州渔鼓由河南传入。

  上文已谈到,渔鼓艺人尊丘处为“丘祖龙门派”。例如著名曲艺家高元钧即为“丘祖龙门派”的第十九世孙。徐州一带较著名的渔鼓艺人还有魏兴歧(绰号魏傻子)、裘本月、娄邦俊、朱元才、郑良怀等。

  渔鼓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简,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约成45°斜角),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扣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公分左右,短者约二十五公分上下。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一般叙事,以中速较多,每分钟约七十二拍左右。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

  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催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