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5 04:4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5 06:16
建筑安装工程资质即可,但要看资质级别与要承接的工程规模是否相称。同时,还要看工程发包单位对资质级别的要求。但是,如果工程项目中包含土建类工程改造(如锅炉房等)的话,那就还要有土建工程资质,也可以把这部分工程分包给有土建施工资质的单位。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5 07:34
从1949年至今已有50多年,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改造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总的说来,我国的城市改造经历了若干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的阶段。解放初期,我国大部分城市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下来的城市,历史久远,加上连年战乱,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因此,治理城市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就成为当时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的任务。 第二阶段,城市生产性建设空前发展的阶段。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有些城市新工业区的建设。但大多数城市和重点城市旧城区的建设,只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 第三阶段,城市建设全面、综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城市改造以空前规模与速度展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7.2 中国域市改造的特征及趋势 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沦为外国诸列强的殖民地,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产业*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很小,解放后,我国长期推行传统计划*,旧城市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计划分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城市结构特点。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城市改造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目前的旧城交织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与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呈现高速增长和高速变化的趋势形成强烈反差,出现严重的滞后。 更严重的是,由于改革还处在深化过程之中,城市发展机制和社会意识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从某种程度上,中国城市改造面临的任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改造更为复杂和严峻,中国城市改造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更需要针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改造途径和策略。 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处在一个“转轨”时期,由于我国改革方式采取的是不同于前苏联激进的“休克疗法”,而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其特征是:两种经济*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不断产生观念上的冲突;新事物需要不断接受检验。在两种经济*并存的情况下,城市改造处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完全市场经济背景中,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出新、变革。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改造无论在机制。建设规模还是规划机制上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 7.3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城市改造的再认识 近十几年来,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大量外资引进,使我国的城市改造获得新的动力和契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房地产的综合开发成为城市改造的主要形式。在利益机制驱动下,旧城的开发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投机性,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给城市的后续发展带来隐患。目前迫切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改造重新认识,修正观念、明确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城市改造的健康发展。 7.4 中国城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7.4.l 中国城市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旧城问题是城市诸矛盾的综合表现,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问题的长期积累;也有目前经济社会迅猛变化、法规法制不健全、规划*方法落后等原因所致。旧城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综合反应。中国城市改造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改造过程也存在不少难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城市改造任务完成难; 2.拆迁安置难; 3.资金筹集难: 4.按规划实施难; 5.效益发挥难; 6.改出精品特色难; 7,文物古迹保护难。 7.5 现阶段中国域市改造的本质内涵与现实选择 7.5.l 现阶段中国城市改造的本质内涵 中国现阶段城市改造的本质就是基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宏观背景,促进城市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它不仅面临着过去大量存在的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更交织着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继承和保护问题。从深层意义上,城市改造应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应面向提高城市活力、推进社会进步这一更长远的、全局性目标。其总的指导思想应是提高城市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改造物质设施,促进城市文明。 7.5.2 加快中国城市改造的基本思路 根据前面的理论研究的结论,特别是城市改造的有关原则,我国开展城市改造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运用市场机制为手段,以提高城市功能和整体效应为根本点,带动中心商务区建设、住宅建设、市场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各次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改造与拓路拆迁、街景建设同步进行。 7.5.3 中国城市改造的现实选择 依据中国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针对城市改造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对城市改造本质内涵的整体认识,当务之急是应致力于走向全面系统的城市改造。 首先,城市改造目标应建立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综合协调的基础上。 其次,城市改造规划应由传统的单一体形规划走向综合系统规划。 此外.城市*工作积序应由过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再有,城市改造方式也应由目前急剧的突发式转向更为稳妥的和更为谨慎的渐进式。 最后,至为重要的是,城市改造策略应由零星走向整体。 7.6 全面推进中国域市改造的三大举措 7.6.l 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民主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 组织和实施城市改造需要一个有效的城市规划作保障。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长期动荡与不断变革的漫长历程。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配套的一系列社会与*制度需要建立,而由*经济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城市社会结构中的种种变换,将对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新的世纪之初,对中国城市规划来说也将是非常关键的转换时期。 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应当是体现民主、公平、规范和权威性的机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权力,体现公众的权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效行使权力的途径,一是有效制约权力的方式,二者缺一不可。 7.6.2 改善城市改造的规划管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改造的*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改造也逐步由以前的*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加强我国城市改造的规划管理,落到实处就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运用规划*手段和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发挥规划用地的潜在价值。 2.强化规划*功能,稳步推进城市土地开发。 3.科学测算地价,合理分成土地级差收益,是规划部门的重要职责。 7.6.3 走法制化的城市改造道路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角色发生重大转变,需要用法律规范各种行为,法制建设日益紧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至为重要的是要将城市改造纳入法制轨道,强化法制管理。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改造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 让城市的记忆更完整:加强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 -------------------------------------------------------------------------------- 作者: 未知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时间: 2006-3-9 在城市,看到一批批新建小区或新颖的单体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总感到少了点什么,细细想来,是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建筑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使得体现城市特色的建筑改变或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从而失去了已经形成的历史文化记忆。 其实,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即使一座新建的城市也不例外。应该说,一座城市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在它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和留下一些被人们认可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建筑就是城市的标识、名片,也是维系一个城市生命的重要细胞,由此维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现。 一般来说,旧城区往往都是一些老式建筑,即使这些老式建筑是普通的房屋,有的也有着特殊的历史,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或是拥有某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甚至有一个关于建筑物本身形成的古老故事,而记忆城市形成的直接载体一般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对此,中国文联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冯骥才先生精辟地阐述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这段精辟的阐述说明,保护好城市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名片”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必须做好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 在做好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是采取何种保护形式。我们既不能采取毫无保护措施的简单保护,也不能盲目地乱加改造和修旧,尤其不能以“保护”和“靓化”为借口对单体建筑进行简单的改头换面的“穿衣”、“换装”和“换肤”,从而失去原有的风貌,使建筑本身具有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风格被“新衣服”所淹没,城市发展历史也随之消失。比如,上海的外滩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为外滩拥有上百年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古老建筑,如果为了靓化上海或所谓的“跟上时代步伐”,把这些古老建筑全部“换装”、“换肤”或拆除,人们记忆中的“外滩”也就不存在了,外滩也就没有了吸引力。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靠一窝蜂式的建设,而是靠时间慢慢地积累,也只有靠时间积累而成长起来的城市,才会自然的生长,其历史才会源远流长,城市生命才更有活力。所以,在旧城改造中,我们不宜采取一种模式,特别是不应大量采用推倒重建、大拆大建和改头换面的方式,这种模式不利于旧城格局和风貌的保护,不利于标志性建筑的保护,也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 在旧城改造与古建筑保护方面,可学习借鉴上海、广州等城市及欧洲一些国家好的做法。广州市在实施旧城改造的同时,根据城市建设的新规划,重新划定了文物保护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如在富有欧洲建筑特色的沙面楼房的保护改造中,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了整旧,在建筑周围增加了园林绿化,使沙面成为广州富有历史文化品位的新景区。在这方面,欧洲大多数国家做的比较好,他们在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改造维护时,只对建筑物内部进行改造,或是对建筑物进行必要的功能完善,不断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必需,而对建筑物外表一般不作改造处理。如果确要修缮,在样式、色彩等方面,原则上要保持建筑物的原貌,不得随意改变和破坏。 近年来,上海市在旧城改造中,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对具有历史文化的建筑、特色建筑、名人故居等列为优秀历史建筑,并实行挂牌保护,对这些建筑今后不得拆除,并进行重点性的保护、整治和修缮。对这类建筑进行修缮时,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只对建筑物内部进行必要的维护或完善内部功能,外观上不得进行改头换面的大“换装”,如对外部立面作必要的维护,也只能“修旧如旧”,以保持这些建筑的历史外观和文化的延续。如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32弄9号的鲁迅故居,红砖红瓦的3层楼房前后数栋,这些楼房至今还住着居民,但都被上海市*挂牌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虽然楼房内大都安装了空调等现代化设备,或进行了功能化改造,但楼房的外观依然是红砖红瓦和水泥嵌缝。 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必须搞好部门协调,明确责任,坚持规划先行,可借鉴北京、上海、苏州等历史文化古城在保护历史优秀建筑的做法,明确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建筑保护的工作部门和组织机构,也可成立这方面的保护委员会,由规划、房屋、土地、建筑、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调整及撤消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为*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在旧城改造之前,可组织人员对城市内的旧建筑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评估,确定哪些建筑需要保留,哪些建筑需要维护,科学合理地编制旧城改造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指导旧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