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冬至那天有什么风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18: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0:09
--大冬大似年
扬州有一首民谣,叫“数九歌”,歌词为:
头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冻,*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民众中流传的“数九歌”也多有不同。上面抄录的这首“数九歌”大体对应着扬州一带的气温变化,把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起数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时段,排列为扬州地区的“数九寒天”。这首民谣很有实用价值,对扬州一带民众的日常生活及乡村的农耕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扬州歌谣谚语集》中还有一首短小的童谣,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首童谣比“数九歌”更有学术价值。童谣仅有四句: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
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
这首童谣中的“大冬”,就是指“冬至”。在扬州人的生活中,冬至和春节、端午、中秋同等重要,是一年四季中的四个大节。童谣所说的“大冬大似年”,这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似乎不合事理,冬至也就是二十四个节令中的一个,能与过年相比吗?
其实,童谣的说法并不是无意义的夸张,相反的,倒是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历法,这一历法由于时代久远,今人己经不甚了解。这首童谣像活化石一样,需要我们破译隐含在其中的秘密。
童谣说“大冬”大似“年”,是把“大冬“与“过年”联系起来了。看来人们不仅把“大冬”看成一个节令,同时又把它看成一个节日。 “大似”一词则表示“大冬”比“过年”重要,或者说 “大冬”与“过年”一样有着某种节期上的重要作用。
那么,冬至在节期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哩?
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是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冬至这一天太阳到了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来说,这一天太阳的光影最长,过了这天,太阳便开始北回。我国位于北半球,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过了冬至,随着太阳的北回,白昼将渐长,一直长到夏至。古代的扬州人观察到了这一自然现象,并且用一句谚语予以了表述,这就是“长到夏至短到冬(至)”(载《扬州歌谣谚语集》)。古代人很可能根据这一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推断冬至这天是过去一年的终了和新的一年的起始。
这一推断在历史上有没有记载呢?唐代徐坚在所著的《初学记》卷四中引用的《玉烛宝典》中的一句话可以作为依据,这句话是:“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影)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这段记载明确地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曾经把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作为正月, “大冬”的确不仅仅是现今的一个节令,在古代也曾经是一个节日,曾经作为新年,受到过隆重热烈地庆贺。扬州的这一首孩童传唱的歌谣,竟然隐含着一部古代历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这首童谣誉为古代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恰如其分的。
另外,这首童谣又说“大冬”时“家家吃汤圆”。至今,扬州人在大年初一早晨还有吃汤圆的习俗,这与大冬吃汤圆相一致,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冬至在古代的确是“新年”,同时又反证了现今大年初一吃汤圆是古代风俗的遗存。
再之,这首童谣的末二句说“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现今各学校都是春节期间放寒假,怎么能冬至放假呢?童谣的这一说法,说明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残留冬至也是新年的观念,放不放假不是主要的,而是说应该像欢庆春节一样来欢庆大冬。《真州竹枝词引》中曰:“十一月,冬至节,……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庆贺,与元旦一例。”这也从第三个角度证明了在扬州人的观念中,冬至应该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
一首童谣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含量,说明扬州的民间文化积淀是多么深厚。扬州人借用童谣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两千多年前的“正月”,也说明民间习俗具有多么顽强而又稳固的传承性。
这首童谣起源于什么年代,很难查考。几代,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了,它至今仍存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当孩童们拍着小手,呀呀传唱时,我们不由得注目起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1:27
扬州人称为”大冬”,又称”过小年”。旧时冬至这天,商店、手工作坊、学堂都要放假一天,俗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把钱”之说。这天,扬州人还有煮食蕃饭(南瓜)之俗,说明大冬吃蕃瓜可以免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3:01
就是吃菜圆子…其他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