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方的建筑特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2:57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16:28

1.北京民居—四合院
2.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
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3.广东民居:骑楼、碉楼
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4.福建民居—客家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在山坡河谷用生土夯筑成1-2米的厚楼墙,内建三至五层木结构的房子,约16米。建筑面积数千平米,*有庞大的天井。外形有圆、方、三角、五角扇形、八卦形等。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经历千年风雨沧桑而巍然屹立。
5.内蒙民居—蒙古包
6.陕北民居——窑洞
7.*民居--碉房
*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
8.新疆民居—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9.上海民居—石库门
上海旧住宅除一部分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的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10.湖南民居--风火墙
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
注:风火墙又称马头墙、防火墙、封火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
11.湖南民居之苗家特色--湘西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属于“杆栏式”民居,“杆栏式”民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
12.云南民居—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另一种干栏式民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16:29

中国各个地方的建筑特色如下:
1.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流派,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地区,包括安徽的屯溪、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和歙县。
3. 广东建筑——骑楼:骑楼是一种建筑风格,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可以方便行人购物或休闲。
4. 福建建筑——土楼: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形式,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龙岩、广东潮汕地区等地。
5. 陕西建筑——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居住形式,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省。
6. 云南建筑——竹楼: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区。
7. 客家建筑——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客家人在福建、广东等地建造的一种传统民居,是一种防卫性极强的群体性建筑。
8. 内蒙建筑——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蒙古族的传统民居,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帐篷式建筑。
除了以上建筑特色,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吊脚楼、高脚楼、窑洞、地坑院、开平碉楼、徽派建筑、福建土楼、吉林马架房等,每种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16:29

北方地区: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用于保温抗寒;南方地区: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墙体较薄,通风散热功能良好。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屋顶多平顶;青藏地区:多为帐房、碉房、干栏式建筑等,墙壁上厚下薄,门窗小,结构稳固;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