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9:4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0:46

多事之秋,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 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最早见于唐代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今以杨子一同繁剧,四达要冲,每当使命交驰,实托宰僚勤干,遂重责成之寄,况逢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

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似乎成为“多事之秋”一词最好的注解。

扩展资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

“多事之秋”也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

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

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

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事之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0:46

多事之秋,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 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译文:所以在事变很多的时期,销声匿迹,隐藏自己,能够躲避那些盗匪的袭击。

扩展资料

近义词: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1、多灾多难

指灾难深重。

出处: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间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他经常叹息而至于流眼泪。”

2、风雨飘摇

风雨飘摇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fēng yǔ piāo yáo,指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出自《诗经·豳风·鸱鸮》。

3、内忧外患

内忧外患,拼音为nèi yōu wài huàn,汉语成语,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出自《管子·戒》。

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1、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是一个汉语成语, 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出自《老子》。

2、国泰民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guó tài mín ān,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出自宋·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0:47

释义: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出 处:唐·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注音:ō shì zhī qiū

造句:

三十年代,中国正是多事之秋。

那个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兵连祸结,几无宁日。

目前国际上正处于多事之秋,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旱灾刚过,洪灾又来,真是多事之秋。

慢慢夏日之后,阿拉伯之春进入多事之秋。

杨致远上台时正是雅虎的多事之秋:与谷歌的竞争败笔不断、大批主管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纷纷离去。与此同时,雅虎的管理权还分散在杨致远、德克尔、约根森、博斯托克和一批第二梯队高管手中,如诸侯割据般各自为政。

在过去的日子里,老婆多事之秋,孩子的日子来寻求帮助。

秋季养生重在调养,关键在四个方面:“多事之秋”先调睡眠;秋风秋雨不要秋愁,消除抑郁情绪;调整饮食防秋燥,清补为主;重在养肺、饮食应增酸少辛。

城镇纷扰不安,农村也是多事之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0:47

多事之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0:48

多事之秋[ō shì zhī qiū]
多事之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1],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出自唐代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