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 的“三元”是哪“三”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0:2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06:41

连中三元即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一,解元: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地在省府,考生为省府内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的人则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便为“解元。

二,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便为“会元”。

三,状元:经皇帝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为“状元”  。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扩展资料:

状元产生“五步曲”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一,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二,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三,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四,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五,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高考历时九天七夜 号舍中吃住失火不开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06:41

“连中三元”源自封建科举考试。

乡试是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称“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


拓展:

    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名,就是“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实施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

    出自于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06:42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一语源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的形式。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自然是“连中三元”了。据统计,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中,连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长洲人钱柴,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
“连中三元”一语由此而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06:42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

科举制度各朝均有不同,明清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而我们现在常知的亦是明清科举,所以这里亦明清科举为例进行解释: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是一致的,其中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府试及格者称为“童生”。清朝的县试多在二月举行,府试多在四月份举行。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又可以称学台、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乡试榜为“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重要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后根据贡士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再根据录取等确定授予的官职。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按惯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再参加朝考。凡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职。

秀才是否有资格进京赶考?
科举制度的等级性十分严格,必须按部就班,不允许越级,也就是说仅仅通过院试的秀才不能参加会试,也就无所谓进京赶考了。只有通过乡试的举人才走上这一级“阶梯”。

至于“研究生”相当于古代的什么学历?
现在我国的考试等级和古代的不同,现在的考试只分三个等级,小考(小学升初中)、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由国家统一管理,但除了*和外语外,不统考,不统招,由学校自由把握,所以不列入其中)而古代却试四个县试和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组织的角度来对比参考。

小试相当于明清的县试和府试,由县里组织,过了这关就可以成为“童生”了;中考则相当于院试,由省府组织,中者为秀才;而高考则相当于乡试,由国家组织,中者为举人。如果说研究生属于那个等级的?那肯定是在举人之上,只有贡士或进士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06:43

连中三元

即士人在*考试中都考第一,三元的名称为解元、会元(省元)、状元。宋代在州一级的考试解试中的第一名为解元、尚书省礼部的省试第一名为省元(会元)、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明清时期的解元是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中的第一名,会元是指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的第一名,状元是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的第一名。“连中三元”是宋代以来读书士子的最大愿望和荣耀。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