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发源地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4:06

我来回答

1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16:47

水稻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那么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里?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10月30日,该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向小编证实了这一消息。

这项研究认为,分布于中国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更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而非之前考古学研究长期认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自然》杂志评论说,这项研究对阐明早期栽培稻的驯化过程和受选择的基因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驯化过程中栽培稻丢失了许多原本存在于野生稻中的优质基因,今后可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将这些基因导入栽培稻,有望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抗旱等能力,这对充分利用野生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现代水稻遗传育种改良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得出广西(珠江流域)可能是人类栽培水稻起源地的论断?课题组作了系统周密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韩斌1988年于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被誉为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他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水稻驯化是从我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经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大致可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的则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水稻的驯化栽培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业界普遍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55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 L.)。

水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还有其它分类,按是否无土栽培分为水田稻与浮水稻;

按生存周期分为季节稻与“懒人稻”(越年再生稻);按高矮分为普通水稻与2米左右的巨型稻;按耐盐碱性分为普通淡水稻与“海水稻”(其实它主要使用淡水)。

扩展资料:

水稻的分布范围: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将近5千万公顷,总产量为1亿5千万吨。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5:13

【水稻的发源地】水稻原产中国,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47

岭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详细:
稻作的起源问题,成为近30年来国内外自然科学史学家、农学家研究关注的热点。以往,专家、学者对稻作的起源意见分歧较大,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稻作起源:中国早于印度。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的祖先种是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是栽培稻起源的物质基础,而考古发掘的史前稻作遗存,则是稻作起源的实物证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郭文韬研究员曾指出,要解决水稻的起源问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从自然条件上看,发源地必须具备水稻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二是这一地区的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还是从文化谱系上看都具有连续性;三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应是最早的,并且在相近地区有相同类型的遗址不断被发现。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在肯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的同时,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
日本学者星川清亲也认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另一日本学者加藤将籼稻命名为印度型、粳稻命名为日本型,成为当时国际上流行一时的说法。
到了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七千年前的稻谷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对此前有关稻作起源于印度、稻作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于是,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看法,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的河姆渡。
被列为1989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物部门测定为9100±120年的稻谷遗存,又将中国的稻作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比印度当时出土的稻谷遗存早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此外,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水稻的植硅石,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栽培稻谷的果实,都是对中国是世界水稻的原产地之一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专家认为,得出上述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现今中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向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中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与中国种植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
由此可见,中国稻作起源应该早于印度。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稻作遗址不断被发掘,国内学者对中国稻作起源地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学说。
华南说是由已故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提出的。他主要以野稻在华南的广泛分布为依据,并早在1949就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的见解。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中,再次提出“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连接地带的野稻的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
另外,比较著名的学说还包括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严文明教授提出的长江下游说,原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馆长卫斯等人认为的长江中游说,北京的历史学者李江浙提出的黄淮流域说等等,这里不再详叙。
“珠江上游说”是1997年由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乃昌在《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中正式提出,他认为珠江上游的壮族地区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覃乃昌应用民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古今壮侗语涉及汉语与水稻有关的糇、 、膏等几十个汉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壮语称稻、米、饭为“ ”、“糇”、“膏”,称野生稻为“ ”“ ”,将籼稻称为“ ”,称粳稻为“ ”,而这些都属古汉字,如今虽已不用,但据《说文解字》所注,其义音都与新壮语称谓相同。最早出现的 “膏” ,距今至少有7400年。根据语言发生学原理,事物的名称是随着这一事物的出现而出现的,有其物才会有其名。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栽培稻很早就出现在壮侗语民族居住地区。
另外,专家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石磨棒,均与谷物脱粒和脱壳有关,从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桂林甑皮岩、柳州大龙潭等洞穴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蛙刀、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工具看,早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世居珠江上游的西瓯、骆越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稻作农业。
壮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岭南地区的广西、广东和云南、贵州、湖南部分地区及越南北部,考古发现的大量古猿人遗址及化石,他们的体质形态与现代壮人的基本相同。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多年研究,确认他们是壮族的祖先,而壮族又系古百越群族西瓯、骆越支系的后裔。目前,中国发现有栽培稻物证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址约七八十处,绝大多数分布在江南百越民族生活的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的至今7000年的稻谷,到1999年,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物部门测定为一万年前稻的遗存,同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一万年前的栽培稻壳。而早在1963年,广西邕宁、武鸣等地就出土了一万年前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加工工具,与以上稻作栽培的时间相联系,说明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谷的工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久金研究员指出:“无论是浙江河姆渡、广东英德、还是湖南道县都是古越人的生存地,他们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进行人工栽培水稻的人,证明岭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参考资料:http://www.farmer.com.cn/sh/nysh/20051208012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39

永州玉蟾岩证明: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参考资料:http://mowitch.yculblog.com/post.113805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0:47

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以生产水稻为主,中国是人工培育水稻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

农业和家畜饲养 河姆渡第 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3:11

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53

中国和印度几千年以前的黄河流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51

印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05

稻作的起源问题,成为近30年来国内外自然科学史学家、农学家研究关注的热点。以往,专家、学者对稻作的起源意见分歧较大,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稻作起源:中国早于印度。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的祖先种是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是栽培稻起源的物质基础,而考古发掘的史前稻作遗存,则是稻作起源的实物证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郭文韬研究员曾指出,要解决水稻的起源问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从自然条件上看,发源地必须具备水稻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二是这一地区的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还是从文化谱系上看都具有连续性;三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应是最早的,并且在相近地区有相同类型的遗址不断被发现。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在肯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的同时,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中国的水稻是从印度传入的。
日本学者星川清亲也认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另一日本学者加藤将籼稻命名为印度型、粳稻命名为日本型,成为当时国际上流行一时的说法。
到了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七千年前的稻谷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对此前有关稻作起源于印度、稻作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于是,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看法,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的河姆渡。
被列为1989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物部门测定为9100±120年的稻谷遗存,又将中国的稻作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比印度当时出土的稻谷遗存早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此外,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水稻的植硅石,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栽培稻谷的果实,都是对中国是世界水稻的原产地之一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专家认为,得出上述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现今中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向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中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与中国种植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
由此可见,中国稻作起源应该早于印度。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稻作遗址不断被发掘,国内学者对中国稻作起源地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学说。
华南说是由已故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提出的。他主要以野稻在华南的广泛分布为依据,并早在1949就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的见解。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中,再次提出“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连接地带的野稻的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
另外,比较著名的学说还包括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严文明教授提出的长江下游说,原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馆长卫斯等人认为的长江中游说,北京的历史学者李江浙提出的黄淮流域说等等,这里不再详叙。
“珠江上游说”是1997年由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覃乃昌在《壮族稻作农业史》一书中正式提出,他认为珠江上游的壮族地区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覃乃昌应用民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古今壮侗语涉及汉语与水稻有关的糇、 、膏等几十个汉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壮语称稻、米、饭为“ ”、“糇”、“膏”,称野生稻为“ ”“ ”,将籼稻称为“ ”,称粳稻为“ ”,而这些都属古汉字,如今虽已不用,但据《说文解字》所注,其义音都与新壮语称谓相同。最早出现的 “膏” ,距今至少有7400年。根据语言发生学原理,事物的名称是随着这一事物的出现而出现的,有其物才会有其名。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栽培稻很早就出现在壮侗语民族居住地区。
另外,专家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石磨棒,均与谷物脱粒和脱壳有关,从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桂林甑皮岩、柳州大龙潭等洞穴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锛、蛙刀、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工具看,早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世居珠江上游的西瓯、骆越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稻作农业。
壮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岭南地区的广西、广东和云南、贵州、湖南部分地区及越南北部,考古发现的大量古猿人遗址及化石,他们的体质形态与现代壮人的基本相同。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多年研究,确认他们是壮族的祖先,而壮族又系古百越群族西瓯、骆越支系的后裔。目前,中国发现有栽培稻物证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址约七八十处,绝大多数分布在江南百越民族生活的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的至今7000年的稻谷,到1999年,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出土了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物部门测定为一万年前稻的遗存,同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一万年前的栽培稻壳。而早在1963年,广西邕宁、武鸣等地就出土了一万年前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加工工具,与以上稻作栽培的时间相联系,说明这些工具,正是加工稻谷的工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久金研究员指出:“无论是浙江河姆渡、广东英德、还是湖南道县都是古越人的生存地,他们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进行人工栽培水稻的人,证明岭南越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民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1:37

中国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