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4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9:23
职业有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与生产有关的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对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的职业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化学因素。
生产性毒物。主要包括铅:锰、铬、汞、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氨、甲烷、氨、氮氧化物等。接触或在这些毒物的环境中作业,可能引起多种职业中毒,如汞中毒、苯中毒等。
生产性粉尘。主要包括滑石粉尘、铅粉尘、木质粉尘骨质粉尘、合成纤维粉尘。长期在这类生产佳粉尘的环境中作业,可能引起各种尘肺,如石棉肺、煤肺、金属肺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候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场所的气温、湿度、气流及热辐射。在高温和强烈热辐射条件下作业,可能引发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等。
异常气压。高气压和低气压。潜水作业在高压下进行,可能引发减压病;高山和航空作业,可能引发高山病或航空病。
3、生物因素。如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及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
4、其他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生产场所建筑设施不符合设计卫生标准要求。缺乏适当的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安全技术措施。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设施,或设施不完善。安全防护设备或防护器具有缺陷。
扩展资料:
2009年9月1日,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同年11月1日,该局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施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根据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企业职工岗前、岗中、离岗体检监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性有害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危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9:24
6种。
职业危害因素是造成职业病的原因。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修订,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粉尘:包括矽尘、煤尘(煤矽尘)、石墨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
2、化学因素:包括铅、汞、锰、镉、磷、砷及其化合物等;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3、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噪声危害等。
4、放射性因素:包括紫外线、放射性物质、红外线等。
5、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等。
6、其他因素:包括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等。
扩展资料
危害产生的原因:
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
1、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2、失控
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同时又必须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消除、减弱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
如果发生失控:(没有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所以失控也是一类危险、危害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并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大部分是一些随机出现的现象和状态,很难预测它们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出现,是决定危险、危害发生的条件和可能性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病危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09:24
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