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9 18:03
我来回答
共9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9 22:24
壮族习惯一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主食。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人民的良好品质。
壮族的主食是稻米。此外有玉米芋头、红薯、木薯和荞麦,辅以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棕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地区的平峒及富裕家庭,以稻米为主;山区及贫寒之家,以玉米和薯类为主。糙米的脱粒在历史上用木槽,脱壳用水碾或石臼。磨玉米面用石磨。稻米的做法是焖饭、蒸饭、烫饭或煮粥。壮族的节日特殊主食,代表了食品的民族特色。有色、味、香俱全的五色饭、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种粽子;有吃法与众不同的包生饭;有金灿灿的粘小米饭;还有无论是节日或平时都受欢迎的米粉。壮族不论是吃稻米,还是食玉米,吃干饭还是吃粥,一天均三餐,即早、中、晚餐;农家则一天吃四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19:32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有150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广西,少数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省,是岭南的土着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中的一支。宋代以后,有“傻”、“恨”、“土”等名称。1965年改称“壮族”。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花色品种多样。重达数十斤、大如桌面、在特大水缸内焖煮七天七夜方熟的特大壮粽,堪称中华食品之最。鲜蔬四时不缺,野菜随处可见。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人以猫、狗、蛇、虫为珍味,也爱禽蛋、猪肉和野味,擅长烤、炸、炖、脓、卤、煮等烹调方法,口味偏好麻辣鲜酸。名菜有: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豆腐肴、五色糯米饭、鱼生、烤乳猪、盐风肝、五香豆组、酿炸麻仁峰、火把肉、烧鸭、烤辣子水鸡、皮肝生、予姜野兔肉、洋瓜根夹腊肉、酸水煮鲫鱼、白炒三七鸡、五彩蛋等,其他菜肴还有:酸菜炒粉肠、凉薯炒牛肉、烫马肉、网油猪肝卷、豆腐夹、粉丝青菜汤等。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广西的“香猪”、“果子狸”是久负盛名的菜肴。制作香猪所用猪仔,是近亲繁殖的,烘烤、清蒸、爆炒都鲜嫩可口。果子狸,是广西特产,又叫花面狸、白额灵猫,善爬树,采食香蕉、木瓜、万寿果和其他果实,故称果子狸,肉味十分鲜美。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好饮茶,嚼俊榔。
较有民族特色的是中元节(鬼节)、牛魂节(牛王节)和吃立节。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每年稻谷成熟时要过尝新节,饭前要将每样饭菜盛一些让狗先吃。桂西山区过去缺盐少碘,正月卅过“送大脖子节”,捕鱼捞虾,吃黄糯米饭,并把饭菜装入空蛋壳内扔进河里,算是送走了大脖子。五色蛋也是节日食品,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染上四种颜色,再上一个本色蛋则成,然后与五彩米饭一起吃。
有特色的菜肴是“豆腐圆”,桂西北一带过年定要吃此菜,是用猪肉泥加上豆腐、鱼、虾等及调味品搅成馅料,做成九子,油炸而成。
香叶烧油鱼是西林县壮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佳肴,将江鲤洗净,去净鱼肋和肠脏,把炒锅烧热,用生姜涂抹锅底,下鱼文火煎制,至江鲤两面见黄时,下姜丝、高汤、香叶等炯5分钟,再下精盐、白糖、酱油、料酒等调料后改用猛火烧5分钟,水生粉勾薄荧下锅,继续烧,数分钟后出锅上盘即成。特点:肥美肉嫩,甘香鲜醇。
簸箕糯米糍,小的磁粑每只用米量约15公斤,直径so~6o厘米;大的用米量25公斤以上,直径达1米多。这种举世罕见的糯米糍,在西林县壮族村寨里最为兴盛。先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再投入清水缸中浸泡,中间可换清水一次,待米充分吸水后,捞出,用清水冲洗一遍,入蒸笼蒸饭。然后把糯米饭倒入雅窝里春捣。由于春糊全为手工操作,一般需要七八个人,各执一根春棒,团团围住雅窝,你一棒我一棒地轮翻春捣,将饭粒捣烂成泥倒入簸箕,用力揉搓几遍,再迅速展开,均匀撒上一层馅心,再对折起来,又迅速展开,如此反复两三次,放三、四层馅,最后撒上一些熟芝麻即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20:50
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
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的生活习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9 22:25
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多谢!!!!!!!!!!!!!!! 展开
写回答 查看全部5个回答
降妖2015
LV.7推荐于 2016-02-26
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
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00:16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有150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广西,少数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省,是岭南的土着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中的一支。宋代以后,有“傻”、“恨”、“土”等名称。1965年改称“壮族”。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花色品种多样。重达数十斤、大如桌面、在特大水缸内焖煮七天七夜方熟的特大壮粽,堪称中华食品之最。鲜蔬四时不缺,野菜随处可见。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02:24
去壮乡生活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04:49
一日三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07:30
等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30 10:28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