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大陆构造域分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2:2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19:45

(一)北方陆缘构造域

该陆缘构造域主要由几个不同时代的褶皱带和若干小的中间地块所组成,其中包括中亚褶皱带(额尔古纳和佳木斯早加里东褶皱带,阿尔泰和嫩江中、晚加里东褶皱),兴蒙褶皱带(准噶尔、兴安-内蒙古和张广才岭海西褶皱带),以及元古宙未固结的准噶尔和佳木斯中间地块。

(二)北部*及其南、北陆缘构造域

该构造域由两个地台、两个小地块和六个褶皱带(区)所组成,其中包括以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在阜平、吕梁、中岳和晋宁期先后固结的)为基底的华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在晋宁期固结的柴达木陆块和兰州-西宁陆块,以及天山(海西)褶皱区、内蒙古南部(古生代)褶皱带、祁连(加里东)褶皱区、昆仑(海西)褶皱区、秦岭(印支、古生代)褶皱区。

(三)中国南部*及其陆缘构造域

该构造域由一个地块、一个中间小地块、四个褶皱区和三个褶皱带所组成,主要包括以吕梁期—晋宁期固结的前寒武变质岩系为基底的扬子地块,扬子地块西为以元古宇为基底的羌塘地块,松潘-甘孜(元古宙—印支)褶皱区、昌都-思茅(元古宙—印支)褶皱区、安康-桐柏(加里东)褶皱带,扬子地台以东为华夏(加里东)褶皱区、东南沿海褶皱区和右江(印支)褶皱带。

(四)冈瓦纳*及其陆缘构造域

该构造域由两个地块、三个褶皱带所组成,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地块和冈底斯地块,拉萨那曲(燕山)褶皱带、阿里(燕山)褶皱带和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褶皱带。

(五)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

该构造域除那丹哈达(燕山)褶皱带和台湾(喜马拉雅)褶皱带之外,其他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均重叠在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波及东经102°~106°一带)的其他三个构造域之上。这与环太平洋的其他区段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对燕山期的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其特点是:印支运动以后,联合成一个整体的欧亚*板块与库拉-太平洋板块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和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其波及范围大致在东经102°~106°之间,大致在贺兰山—龙门山—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以东,呈北东和北北东轴的构造,重叠于以前的构造域之上。时间上,从侏罗纪开始逐渐增强,形成一套断陷带和隆起带相间出现的类似的“盆-岭”构造系。自西而东依次为:

1.鄂尔多斯-四川前陆坳陷带

继承印支期盆地继续发展,分别于晚白垩世和喜马拉雅期整体上升,其西侧狭长而深陷,东部则呈宽阔的斜坡。四川盆地是其西侧特提斯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又是东侧太平洋造山带的前陆坳陷盆地。

2.*构造-岩浆“活化带”(或称断块隆升-断陷相间带)

该带包括:

(1)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隆起带

该带为一组北北东向断裂褶皱系所组成的陆内山链,也是一条明显的深成梯级带,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带的西侧边界。该隆起带北段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发育印支晚期、燕山中期的花岗岩、中基性及中酸性的火山岩带;其中、南段的武陵山、雪峰山则发育侏罗山式褶皱和朝四川前陆盆地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陆逆冲带的特点。

(2)松辽-华北-江汉断陷带

该带是发育在燕山早中期隆起构造背景上,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期的断陷带,某些区段发育具有裂谷或裂陷槽的性质。在大兴安岭-武陵山山链以东,郯庐断裂以西,形成数百个地堑和准地堑式陆相盆地。松辽地区裂陷作用始于晚侏罗世,伴有双峰式火山喷发。华南地区为小型北东—北北东向盆地群,形成过程始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得到进一步发展,伴有玄武岩喷溢,此后逐渐萎缩。

(3)长白-诸广构造隆起带

该带包括长白、胶辽、诸广和南岭地区,是侏罗世的构造隆起带,呈斜列分布,并伴有北东和北北东向断裂网络,该隆起带的局部地段为松辽和华北断陷的叠掩,具有板内挤压、地壳拆离、滑脱、深层重熔、地壳上隆和形成大量重熔型花岗岩,少量同熔型花岗岩。

(4)东南沿海火山-深成岩浆弧

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包括粤、闽、浙沿海火山-深成岩带。此时库拉板块自玉里带朝北北西向俯冲至武夷山的东侧,形成大量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以郯庐为代表的右行平移大型走滑断裂带,也进入了活跃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派生构造和钙碱富碱的中性和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

3.陆缘活动带

那丹哈达岭-台湾碰撞造山带,此带形成于晚白垩世到第三纪。其中那丹哈达岭为外来板片,台湾为弧陆碰撞造山带。台湾西部*山脉北与*隆起相接;东部的海岸山脉与吕宋岛弧连为一体。

我国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地区的金矿的成矿构造环境主要是*板块边缘活动带、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火山岩浆带及陆内深大断裂带。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