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0:1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20:47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万多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许昌东)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攸的建议。曹操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省徐州)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官职名)赋寮忧砍そ�嫌蔚姆烙���钫魈执蠖级叫皇�⑶胺娑级叫恍�龋�仕�骄?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寿县)。
开始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接受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击败其的建议,改为变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的*。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30里处),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秦主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士卒厌战的情况,恃众轻敌,单路突进,急于决战,招致大败。东晋面临强敌进攻,一致抵抗,并根据敌情及时改变作战方略,在秦军后续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终获全胜。此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
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当时荆州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中国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精辟分析局势,指出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有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驻守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周瑜率军沿江进攻江陵,分别派遣部将甘宁绕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孙权统领大军东征合肥(今属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刘备领兵追至江陵后回师夏口(今武汉境),沿汉水向北进发以迂回到曹操军队的后方,并分兵抢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濉水之战:项羽三万*胜刘邦六十万人,濉水被血染成红色,尸体遍野,濉水被其阻塞,为之不流。汉军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六万大战曹军八十万大军,溃起仅百余人,挟主狼狈北逃。 肥水之战:东晋九万之众对阵前秦百万大军,前秦大败,秦主被杀,国灭。]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e6B3^ f({ z T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7000人对抗北魏数十万鲜卑骑兵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吴?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回答者:翱翔蓝天上 - 门吏 * 1-12 21:49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用60万打败*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结果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20:47

1.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上反抗王莽*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2 官渡大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

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刘辟、刘备。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

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3 赤壁之战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历来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相遇(见彩图赤壁之战战场遗址 湖北蒲圻)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狈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也乘机占据荆州大部。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4 淝水之战

316年,西晋王朝灭亡。第二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rui锐)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叫做东晋。当时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十六国”时期。到了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国主苻(pu蒲)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和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长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齐集在皇宫太极殿的门前,等候苻坚临朝,召开御前会议,商讨灭普大计。大臣中除了有一个名叫朱肜(r6ng容)的谄媚附和苻坚的主张外,多数人都认为东晋内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东晋,时机还未成熟,没有必胜的把握。大臣石越说:“晋国不仅上下和睦,而且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来不可轻视啊!”苻坚听了,心中很不高兴,不禁骄狂地说:“我的人马这么多,只要一声令下,大家都把马鞭子丢到长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断。东晋还有什么可作屏障呢?”他坚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坚征集的各州兵马,共计有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地区进发。苻坚任命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和鲜卑贵族慕容垂一起,率领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前锋;任命羌族将军姚苌(chang常)为龙骧将军,率领四川的部队沿江东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马由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一路上人喧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挤满了前泰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辎重,前前后后足有几百里长。

九月,苻坚率领的主力军攻下项城(今河南项城),在这里驻扎下来。苻融的先锋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行军,已经到了淮河北岸的颍口(今安徽颍上县正阳镇),并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寿县境内)西岸的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展开了进攻。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宰相谢安和将军桓冲坚决主张抵抗。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战时最高统帅——征讨大都督。谢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进行抗战部署。他推派谢石代理征讨大都督的职务,负责指挥全军;谢玄担任前锋都督,连同青年将领谢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领八万名“北府兵”(北府兵,东晋时军府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称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农民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人去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苻坚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马到齐,就命令苻融向普军发动猛烈进攻。十月,胡彬的水军还没有到达寿阳,苻融就把寿阳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把部队退到一边是河水,一边是高山的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在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扎下营来。专等谢石大军的到来。苻融占领了寿阳以后,一面派兵围攻硖石,一面派梁成率领五万军队控制了洛涧(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东)。梁成封锁了淮水,阻止从东面来援的谢石、谢玄大军。谢石命令晋军在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谢石的大军不能前进,被围困在硖石的胡彬水军就孤立了,眼看军粮就要吃光,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迷惑敌人,胡彬命令士兵们拿着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扬簸沙土,使远处的秦军看见,好象是在扬米,表示自己的军粮还很充足;同时,他又给谢石写了一封告急信,说:“现在敌军势力很大,这里的军粮已经吃完,情况十分紧急,恐怕再不能和大军相见了。”他把密信交给了一个亲兵,叫他乘夜突围出去,送给谢石。不幸这个亲兵在途中被秦军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给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粮的情报,立即派人星夜到项城去报告苻坚,说:“现在晋军人少粮尽,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应该马上发动进攻,不能叫他们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坚正在为攻占项城沾沾自喜,听到苻融的密报,更是心花怒放。当天晚上,苻坚把大军留在项城,悄悄地带领八千名轻骑兵,不分昼夜地奔往寿阳。他到达后,和苻融计议了一下,决定先派朱序到晋军去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透露了秦军的真实情况,并且建议谢石:应乘前秦各路兵马还未集中,立即发起*,只要打败它的前锋,挫伤它的锐气,秦军是不难打败的。谢石和谢玄等仔细地研究了朱序的密报,决定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名北府兵,夜袭洛涧。刘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将,他在战斗中,斩杀案将梁成。秦军失去主将,无心再战,晋军乘胜追击。谢石率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淝水东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寿县东北)下,扎下营寨。

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寿阳,苻坚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了望晋军的动静。他向东望去,只见晋军阵容严整,旗号鲜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迎风向北远望,恍惚之间,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晋军。他感到十分意外,转身对苻融说:“你看,晋军这么多人马,明明是强敌,怎么能说他们是弱军呢!”他连忙下令,要各军严密防守淝水防线,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渡水出击。其实,八公山上哪里有什么晋军呢,是北风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摇摆。苻坚因为内心慌乱,造成错觉,误以为是晋军在那里练兵习武哩!这段史实,就是后来“草木皆兵”一句成语的来历。

秦军虽然在洛涧吃了败仗,锐气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数仍然比晋军多好几倍。晋军只有速决,才有取胜的可能。普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去对苻融说:“将军领兵深入我境,却沿淝水布阵,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里是要进行决战呢?如果你们把阵地稍稍向后移动一下,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苻融把晋使的要求报告给苻坚,苻坚不顾诸将反对,同意将阵地后撤,以便趁晋军渡河时进行突然袭击,一举打败晋军。

到了约定的日子,苻坚传下将令,叫秦军拔营后退。秦军本来内部不稳,阵势混乱,这一撤更加造成阵势大乱。谢玄等带领八千骑兵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一时分辨不清是真是假,争着选命。苻融赶快跑到阵后去阻止队伍后退,被乱军冲倒坐骑,死于晋军刀朝之下。苻坚看到前线这样大败,吓得丧魂落魄,慌忙跳上战马,混在乱军中狼狈奔逃。晋军乘胜猛追,秦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很多。幸存的秦军官兵昼夜不停地奔跑,连头也不敢回一下,甚至听到随风吹来的鹤叫声音也以为是晋军追兵到了。这就是后来“风声鹤唳成语的来历。那时候;正是十一月,天气严寒,这些逃出来的秦兵,在惊慌的同时,更伴随着冻饿,又死亡了不少。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他逃回洛阳时,原来的几十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残兵败卒了。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前秦从大举进攻到淝水决战,前后只有四个月的光景,就全线崩溃了。经过这一战,东晋相对稳定的局面得到了巩固,江南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反的是,由于苻坚的失败,前秦政权随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乱的局面。
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迁往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20:48

古代三大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万多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许昌东)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攸的建议。曹操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省徐州)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官职名)赋寮忧砍そ�嫌蔚姆烙���钫魈执蠖级叫皇�⑶胺娑级叫恍�龋�仕�骄?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寿县)。
开始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接受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击败其的建议,改为变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的*。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30里处),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秦主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士卒厌战的情况,恃众轻敌,单路突进,急于决战,招致大败。东晋面临强敌进攻,一致抵抗,并根据敌情及时改变作战方略,在秦军后续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终获全胜。此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
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当时荆州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中国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精辟分析局势,指出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有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驻守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周瑜率军沿江进攻江陵,分别派遣部将甘宁绕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孙权统领大军东征合肥(今属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刘备领兵追至江陵后回师夏口(今武汉境),沿汉水向北进发以迂回到曹操军队的后方,并分兵抢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濉水之战:项羽三万*胜刘邦六十万人,濉水被血染成红色,尸体遍野,濉水被其阻塞,为之不流。汉军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六万大战曹军八十万大军,溃起仅百余人,挟主狼狈北逃。 肥水之战:东晋九万之众对阵前秦百万大军,前秦大败,秦主被杀,国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20:48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用60万打败*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兵力 结果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蛴嗳恕�?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的军事思想。
像鄗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厓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20:49

啊琦杂杂 你好!
希望我的资料可以帮助你!祝你新年快乐!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用60万打败*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结果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的军事思想。
像鄗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厓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06349.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