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6 02:3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4:06

一、系统论概述

这里所说的系统论,是有关系统的全部理论和方法。目前学术界公认,系统论是本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首先明确提出,后经许多科学家发展形成的,

它包括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维纳提出的控制论,申农提出的信息论,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等等,也包括在科学及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系统分析技术。

(一)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被称为要素、单元或子系统。由于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要素,

所以,要素具有相对性。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系统进行分类。按照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可分为无机系统,生物机体系统,社会系统;按照系统的要素及其形成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按照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此外,按系统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按系统要素的客观实在性,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按系统功能、目标的多寡,可分为单目标单功能系统和多目标多功能系统;按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可分为小系统、大系统、超大系统及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等等。

系统的一般特征包括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环境制约性、整体性、动态性,对于人造系统,还有目的性的特征。

1、集合性。系统总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单独一个元素不能称为系统。在系统中各元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可识别的界限或标识。例如,人体是由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血液循环器官、运动器官、神经器官等部分组成;企业是由若干车间、班组、科室所组成,等等。识别系统,必须分析系统的构成元素。

2、相关性。在系统内各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所谓系统的联系,是指系统内各部分之间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结果是某一部分的变化会导致另外部分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相关性。例如,企业的销售部门工作不力,会导致正常的采购商品积压;经理的高昂斗志会鼓舞其下属努力工作等等。

3、层次性。世界上绝大多数系统都有复杂的层次结构,例如,联想集团公司由联想电脑、神州数码、联想控股等三家法人企业组成;联想电脑公司又由许多部门组成,每个部门由若干员

工组成。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功能:员工层次完成局部工作;部门可以生产部件或提供诸如采购、会计、人事等某一方面的职能;企业则提供相对完整的商品或配套服务。

4、整体性和系统功能。系统不是若干元素的机械堆砌,而是存在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构成系统各部分的性质或功能的加总,人们形象地用1加1不等于2表示, 这就是著名的贝塔朗菲定律。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举例说,尽管人体器官都是由细胞、组织构成的,但人体器官的功能却是组成器官的细胞或组织所没有的。系统的整体性集中表现为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就是系统对环境的作用,就是系统把环境的输入变成自身输出的转换作用,例如消化系统的功能就是将食物变*体活动及生长所需的热量和各种营养。 功能是识别系统的直接依据,甲系统之所以区别于乙、丙系统,首先是因为这三者功能不同。例如,我们根据社会功能性质不同把各种组织划分为工厂、学校、医院、商店等等。我们还根据功能的水平把医院分成甲级、乙级等等。

5、环境制约性。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功能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联系,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元素的性质、数量、比例、空间排列及时序组合形成的层次;另一方面,系统要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例如,机器的加工功能受所在的厂房地基,周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效益受*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

6、动态性。系统的状态与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系统的内部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系统的功能是时间的函数,因为无论是系统要素的状态和功能,还是环境的状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企业的人员、资金、设备运行状态都在发生变化,企业环境也不断变化,因此企业效益必然也会波动。

7、目的性。世界上共有两类实体系统:一类是由矿物、植物、动物等自然物天然形成的系统,如天体系统、海洋系统、生态系统等等,统称为自然系统;另一类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地建立(或改造过)的系统,如生产系统、运输系统、军事预警系统、管理系统等等,统称为人造系统。

人造系统的目的性表现在功能的人为性方面。人们通过系统要素的选择、联系方式及系统的运动设计反映人们的某种意志,服从于人们的某种目的。例如,运输系统设置多少交通工具,交通枢纽站点如何布局,车辆如何运行等,都反映人们的运输计划,服从于人们的运输目的。

(二)系统思维的特点

系统论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与传统的思维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美国著名的哲学家E·拉兹洛指出:“科学现在不再像从前那样,在一个时刻观察一个事物,看它在另外一个事物作用下的行为。而是观察一定数目的不相同的、相互作用的事物。看它们在多种多样的影响作用下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

”系统论认为系统不是若干简单事物的堆砌,而是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的整体。

2、研究事物的内部结构及联系。系统论认为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联系。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元素的性质、数量、比例、空间排列及时序组合。所谓系统的联系,是指系统间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联系导致系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认识系统就要弄清系统内的结构和联系,改造系统就是调整系统的结构和联系。

3、强调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性。系统论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系统都是某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因此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能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思维,则往往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系统论认为,封闭系统因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其熵将逐渐增大,活力逐步减少。一个有机系统必须对外开放,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系统论认为,系统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一方面,系统内部存在“自组织”的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变化,系统也难以维持其原来的状态。

二、系统论对管理学的贡献

系统论不仅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充实和发展了当代哲学,而且对管理学,以致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直接而巨大的贡献。系统论对管理学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贡献:

(一)推动了管理观念的更新

人们从系统的整体性及相互制约性得到启发,加强了管理工作中统筹兼顾、综合优化的意识,使人们在决策时能考虑到有关的方方面面,克服传统思维容易造成的片面性。

任何一个系统均从属于更大的系统,这个概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地位、使命及社会责任,有助于克服本位主义及目光短浅的行为。

开放系统及组织效应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各种组织之间、国家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如欧共体的建立大大增强了西欧经济实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系统论把信息提高到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含义,把信息视作战略资源之一,有意识地加强了信息管理工作。

系统论关于结构、联系决定系统功能的观点,使人们更加重视对系统机制的分析研究。因为所谓机制,就是决定系统运动的物质载体、动因及控制方式,也就是系统的结构与联系,从而为人们提供了通过调整结构、改善联系以增强系统功能这一有效途径。

系统论提出的系统层次、反馈、控制等概念,为人们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工具

系统论揭示的宇宙中各类系统具有相似性这一真理,使人们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变得聪明和灵活起来。管理人员在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找到了许多有力的工具,如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可靠性方法、模糊数学、心理学等等,它们构成了管理系统工程的主体内容。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管理领域的扩大,人们要处理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控制问题也日益复杂起来。

首先是系统规模越来越大,有的企业横跨几个国家,职工几十万人,有的产品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怎样合理组织才能保证其效能和质量呢?其次,企业或多数工程项目都有多元目标,如企业要盈利、保持市场地位、维护国家利益、谋求自身发展、满足职工需要等等,如何处理目标间冲突,寻求令人满意的管理方案呢?最后,对于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中的组织系统,

如何进行预测和控制?等等,对于这样一些用传统思路难

以解决的课题,系统理论及其工程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例如运用系统层次概念及递阶控制原理,有助于解决大系统的管理控制问题;利用系统整体相关概念及多目标规划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多元目标系统优化问题;利用模型、模拟和马尔可夫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帮助解决动态系统的预测和控制问题。

(三)促成了管理新模式的出现

对管理学发展历史的考察表明,现代管理学中广为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新管理模式的出现,与系统论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

三、系统管理原理的内容和地位

(一)系统管理原理的内容

系统管理原理是从系统论角度,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管理的四大原理之一。 现代管理活动,其对象首先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目的系统,所以,管理者必须运用系统理论组织系统活动,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规律,对管理各个方面的问题,作系统的分析、综合,进行系统优化,并在组织行为活动的动态过程中,依照组织的活动状态、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运用系统方法,调节、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引导组织实现预定目标,这就是系统管理原理。

如何运用系统管理原理分析具体管理工作呢?一般说来,

系统管理原理分析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通过系统集合性分析,了解系统中各要素组成是否合理?比例是否恰当?有哪些要素是多余的?有哪些要素还未充分发挥其功能?还应补充什么新的要素?

通过系统相关性分析,了解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合理?各要素排列组合的方式、关联的强度、联系的密度等有无改进的情况?

通过系统目的性分析,了解现系统存在价值及其功能的大小,有什么问题?应做些什么调整?各要素是以一定的目的而协调组合起来的,只有减少直至消除盲目性,明确系统的特定功能及共同目标,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各要素、各环节的作用。

通过系统层次性分析,了解系统结构是否合理?上下各环节是否协调?各层管理机构分工是否明确?职能是否清楚?有无互相脱节现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应是杂乱无章,而应是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有序性原则。

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是一种发展,而从有序到无序,则是系统的一种退化。

通过系统整体性分析,了解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之趋于合理,减少内部摩擦,加强和集中整体功能。

通过系统适应性分析,协调好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使系统更具有生命力。

在现实管理活动中,系统管理原理可以具体化、规范化为若干相应的管理原则,其中主要的有管理的整分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反馈原则。

(二)系统管理原理的地位

系统管理原理在管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指出:“系统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那种特别适于解决复杂组织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美国管理学家斯科特和米彻尔在《组织理论》一书中说:“现代组织理论的与众不同的特质是它的概念分析基础,即研究组织的唯一有意义的方法是把组织当作系统来研究。”卡斯特和罗森茨威克在管理学名著《组织与管理》中提出:“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提供了新的规范„„系统方法有助于分析和综合复杂、动态的环境,它不仅研究系统及其超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还提出了协同的方法。

这种概念体系使我们能够研究一个完全处于外界环境系统制约中的组织——个人、小群体动力和大群体现象。”美国生产管理学权威之一伯法认为;“系统的概念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管理问题的研究是极端重要的„„系统概念的巨大价值之一是,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并使之具有秩序和组织形式。”前美国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断言:“不论哪一本管理著作,也不论哪一个从事实务的主管人员,都不应忽视系统方法。”

系统管理原理不仅为认识管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它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广泛渗透到其他各个管理原理和原则以及管理职能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管理原理体系中起着统率的作用。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