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1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0 21:12
朝花夕拾第十章是《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始终表现了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社会的不妥协。这个悲剧既是个人理想在黑暗社会面前的幻灭,更是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的悲剧。
作品评价:
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现代作家周作人: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现代作家钟敬文:在这些散文里,能够明显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觉到战斗的光芒。
现代文学史家王瑶:《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0 22:30
朝花夕拾第十章是《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范爱农》始终表现了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社会的不妥协。这个悲剧既是个人理想在黑暗社会面前的幻灭,更是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的悲剧。
主题思想:
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待到辛亥*发生,“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面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这就写出了辛亥*的果实已被封建反动势力篡夺的事实。
但他们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机会,爱农做监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正写出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因*胜利而喜悦。但那“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的王金发的情状,正反映出*的不彻底性。
之后鲁迅去南京后又移到北京,爱农失去了鲁迅的帮助,学监也被代表封建复辟势力的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这之后,他“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最后“便在各处漂浮”,在对*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风雨时终至溺水而死。
文章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1 00:04
1、《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2、《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3、《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这些散文以“我”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作者无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1 01:56
朝花夕拾第十章是《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1 04:04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倍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