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楸村是一个旅游的地方 为什么没有建设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9 19:17
平乐镇作为成都市远郊的一个区域中心镇和重点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始终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整合旅游、文化、生态资源等要素,以旅游开发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旅游来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实现山村的城镇化。特别是平乐镇远郊山村花楸村,依靠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抓住机遇,以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将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庄建设成了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高山社区,成为平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一、花楸村概况
花楸村地处邛崃西南深山之中,海拔1100多米,距成都10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远郊山区农村。全村1750余人,零星地分散在将近12平方公里的高山上,到处悬崖峭壁,深沟高峡,“人穷坡陡山难翻,有女不嫁花楸山”是昔日旧貌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坡陡,整个村子没有良田,更没有工矿企业,为谋生路,年青力壮者大多外出打工,留守村子的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只能守着丰富的资源,过着贫穷的日子,到2003年,该村村民的纯收入不足1500元,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
二、具体做法
穷则思变,思路决定出路。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花楸村不被外界了解、接受,花楸人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关键在于不通公路。要致富,先修路,在村党支部*刘本金的带领下,全村老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经过几年的时间在高山上修筑出10.2公里的水泥路,花楸面貌悄然改变。交通问题解决了,村干部和老百姓就思考着如何致富、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2003年,村两委会一班人在镇*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系当地实际,确立了“茶竹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环境整治、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自身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生态环境、古民居院落、花楸贡茶和地方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发展旅游来推进山村的城镇化。经过两年多来的建设,将贫穷落后的花楸村建设成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一个产业发达、人居和谐的乡土人家,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强化环境整治,改变农村面貌,完善乡村旅游功能。
乡村旅游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模式,它是以自然风光,生态观光农业、农家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模式。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乡村要散发魅力,不断聚集人气,农村生产生活面貌改变是关键。为保护花楸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传统农村生活状况,达到村容整洁,初具旅游服务的功能,村两委会按照村级规划和旅游规划,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一是以交通为先导,采取群众投工投劳的办法,新修水泥路4.6公里,栽种绿化树3000多棵,新建停车场2处,改善生产条件,就地使资源增值。二是实施“三通四改”工程,通水、通电话、通光纤电视,改水、改厨、改厕、改风貌,对房屋老化电线进行改造,对贫困户破旧房屋进行整治,实施新居工程,采取统一风格,集中居住的原则,对农户进行搬迁。实施垃圾集中填埋,“人畜分离”工程,修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池,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进行集中助理,达标排放,优化生活环境。三是新建放心商店和村级卫生站,实现村民用药网络配送,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通过以上举措,初步达到了村容整洁优美,道路全面硬化,水质达标,住宅古朴美观,污染有效控制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善,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天蓝、水清、人精神的魅力山村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二)保持乡村本色,凸现文化特色,增强乡村对外吸引力。
发展乡村旅游,对习惯“刀耕火种”的老百姓而言,是新事物。起步之初,转换角色的经营农户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向往城市文明,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把乡村改造成另一个城市。这与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的想法错位,也与以田园风光为主题的乡村游背道而驰。特色是乡村旅游的生命线。花楸村在开发理念上,坚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突出天然、朴实、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保持村寨原始风貌以及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在发展思路上坚持
“保持乡村本色,凸现文化特色”的开发原则,整合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民居群和“天下第一圃”百年古茶园、万亩竹海长廊、官田古溶洞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本村形象定位为“乡土人家,世外桃源”,发展富有乡土特色的旅游产业。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开发理念,对李家大院等古民居群进行保护和修复,展现精致建筑文化;恢复重建省内最大的祭天台和祭天广场,重现昔日祭祀文化;保护千年古茶园,恢复修建御茶房,尽现千年茶风。新修景区石板游道2.2公里,形成山村旅游环线,畅游竹海林廊。本着自然生态的原则,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家乐,精心推出“生态野生笋、花楸老腊肉、石磨嫩豆花、千年花楸贡茶”五绝等精品农家菜肴,并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结合茶、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花楸竹海雕刻、农夫手工茶等农副旅游产品,展现农家传统工艺,走产、供、销一条路,实现旅游兴盛、农民增收。
(三)注重村民培训,加强文明教育,提升乡村旅游形象。
乡村旅游在内部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但对游客市场来讲,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是一个统一的形象。这个地方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经营特色、服务质量、文化品位等,任何局部的印象都会带来游客对整个地区乡村旅游的肯定或否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更新经营理念,是发展旅游,提升旅游印象的灵魂。花楸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十分重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管理民主、乡风文明。一是培育当地村民,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从传统农耕思想向现代文明转变,提高环保意识,改变陋习,提升修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设立村民技能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特别是农家乐的管理、经营,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力度,促使他们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二是倡导新风尚。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文化村,让平安进村、健康进村、法律进村、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文化进村。依托花楸贡茶、清代古民居群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川西山地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户”争当“旅游标兵”活动,激发群众的自豪感,村民精神面貌新,乡村文化气息浓,全村群众人心思进,邻里百姓和睦相处,旅游形象不断提升。
(四)科学制定规划,打造花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所以,我们委托四川省村镇建筑规划设计院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和品牌的营造,使乡村旅游形成特色,形成规模,使乡村旅游走上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品牌的确立,必须强化景区资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与包装,花楸山在其旅游规划中,特别突出“世外桃源,乡土人家”的主题,着力体现“贡茶文化、民居群落、生态观光”三大特色,培育精品,并且还以花楸山生态环境为“绿色屏障”,带动茶叶、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花楸村根据实际,首先是将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民居群和“天下第一圃”百年古茶园、官田古溶洞等自然、文化资源立体打捆包装,逐步树立了“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整合花楸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精品,建设西部地区农业旅游亮点。我们聘请了省市专家对花楸村万亩竹海、“天下第一圃”、祭天台、御茶坊贡茶博物馆等景点进行详细规划,深度挖掘茶、古民居等文化,树立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精品、高效、生态农业,积极申报国家农业示范点建设,建设“天下第一圃”——千亩御茶基地和万亩竹海两大风景区。随着花楸对外知名度的提高,旅游发展一片兴旺,不仅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山村和谐,还直接带动了整个平乐乡村旅游的开展。
三、几点体会
远郊农村花楸村,通过依托本地资源,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山村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花楸模式说明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美化生活环境,推广农村文明社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实现就地转业、就地转产、就地生财,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向城镇化、文明化转变,不断推进山村的城镇化进程。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平乐镇将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大力推广花楸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