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六成年轻人表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2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3:17

“近六成年轻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这也说明了现在的年轻人消费更加有规划,在乱花钱上也越来越理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你会发现年轻人更加成熟稳重了,在花钱和理财上也更加值得称赞了。
从花钱的去向来看,随着工作时间的变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提前养生的热潮,身体健康成为了他们最为焦虑的事情。年轻人又想赚钱又无法改变早出晚归的工作环境,枸杞、保健品、健身房成为了他们生活开销的较大支出项目。

从人群分析来看,95后、00后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直播、短视频上,他们成为了新潮时代的引领者,同时也是打赏、漫画消费、超前点播的主力军。如果说各大影视APP平台的VIP续费人员,正好是20岁到40岁的这一批人,而20岁到30岁的这一批订阅人群是最多的。

从理财投资来看,基金产品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在投资上更加理性,更加理解自己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区别,再加上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看盘、盯盘、研究,基金产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青睐。不过牛哥发现追涨杀跌买热点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多数投资者还是在拼杀中败下阵来。
正是因为年轻人对于生活消费更加刚需,在投资理财上更加理性,这也造成了现在的商品需要更多的推陈出新,个性化的商品被更多的年轻人所追捧,这也给消费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根据《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人消费前三的领域分别是教育培训、住房和保健养生,这也说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消费第一的竟然是教育培训,看来“拿本本”成为了一个潮流,牛哥经常接到陌生电话询问:“先生,您需要考证吗?”现在想想我已经不年轻了呀!

在投资理财上,年轻人还是一个投资摸索的阶段,有的人在正确的路上仰首挺胸,有的人却是越走越远。现代社会是一个提前消费的时代,哪怕是消费者没有办理信用卡,也可以在网购平台上办理提前支付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借钱”成为了常态,如何管理好手中的资金成为了关键,切莫让用钱成为了习惯,还钱成为了障碍!
平时进行理财投资,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选择理财产品,这样做不至于连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同时也要在事后进行三思而后行,当大多数人考虑购买基金产品的时候,还是应该想清楚手中资金如何配置。骑牛看熊发现年轻人比较青睐于股票型基金,在资金配置上还可以考虑购买国债、债券、大额存单、国债逆回购等等低等风险的理财产品,以备之后不时之需,不至于让所有的资金陷入到市场投资风险中。

不仅仅是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零存整取,还可以在股票型基金投资中进行定投操作。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资金进行买入指定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以选择周定投、月定投的买入方式,这样做也能让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在之后的“主升浪”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益,实现手中的资金保值和增值。对于年轻人投资理财而言,赚钱很重要,找到赚钱的方法更重要,在投资上也应该更加理性对待市场的变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3:17

如何看待近六层年轻人表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在这样一个命题中,最需要分析的有两个点。第一个点,“刚需”。第二个点,“只”。另外一些词是基本没有歧义的。比如说年轻人和钱。
我以为所谓年轻人。就是从刚开始参加工作。到35周岁以下的。什么是年轻人的刚需呢?
生活固定支出。这是每个月铁板钉钉的费用。自然是刚需。
然后日常生活用品。这个里面的浮动幅度就比较大了。因为每个人追求的生活质量要求不一样。以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区别就很大。在追求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年轻人中。美肤。甚至整容。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已经建立了家庭的年轻人,肯定还有一笔最大的费用就是教育的费用。大部分是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小部分是花在自己的提高上。
对于那些要活出自我来的年轻人来说。自己在爱好兴趣方面的花费也是不能忽略的。
下面来说说那个“只”。为什么只把钱化在刚需上呢?。那是因为,一部分年轻人挣得钱只够刚需。另一部分年轻人挣的稍微多了点。可是他要有一定的储备。以防万一。那些挣钱比较多的。这是另外一种想法。他要去用钱挣钱。所以。他会开始理财。为的是挣大钱。
这么一来。这三个部分的*约各占两成。所就是六成了。
剩下的四成,基本上就是生活可以小康,理财缺乏资金。支出不需要精打细算。生活追求随意。兴趣广泛,心思活泼。活得潇潇洒洒的年轻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3:18

央视财经调查称近六成年轻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据央视财经《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而且节目嘉宾倪萍还表示:这代年轻人消费整体比较理性、有规划意识。

但,年轻的网友看完后似乎很不认同。不少人自嘲是“白领”—族,每月工资“白领”,刚发下来还完各种贷款所剩无几,有的甚至月光后还要负债。

调查和网友们的不同意见咱们就先不讨论了,今天还是主要聊聊理性消费这事儿,不管是90后还是80后、70后,理性消费对咱们都是有益无害的!

一、什么算刚需消费?

又比如一二线城市,单身人士或独居人士越来越多,宠物经济盛行,很多人会通过饲养宠物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中间涉及到的宠物相关消费也不容小觑。除此之外,新时代衍生出来的新型消费还有很多,每个人认为的刚需消费观点各不相同。

刚需消费即刚性需求消费,受价格波动需求变化较小的消费,比如吃饭用电,大米和电价再怎么波动,钱包再怎么紧张,大家还是得用得花钱。再放宽一些,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买房可能也是刚需消费。但有一些,比如买奢侈品、美容啥的,太贵了咱就先不花这个钱,这就不是刚需消费了!

二、如何理性消费?

先抛结论:量入为出,量力而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应先改变消费观念,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不该多买的坚决不买!有部分人日常购物存在囤货的习惯,经常看到线下打折优惠或线上电商购物宣传都积极参与,忍不住剁手,到后面发现既占空间又过期浪费。

其次,可以建立记账习惯,养成日常节俭的习惯,既便于自己监控自己的账户支出情况,减少不合理的花销;也能积少成多,积攒更多的积蓄。

三、培养强制储蓄的习惯

首先确定一个固定的存款账户,设定存钱目标,定期将一定数目的金钱存入,然后学习正确的理财观念,通过正规的金融平台了解理财信息,或向身边有理财经验的朋友取经,必要时可以到存款账户对立的开户行向理财经理咨询,学习财富增值的方法。

其次,梳理自己名下的信用卡和贷款情况,将多余的信用卡账户进行销户,确定每个月必要的支出,盘算剩余可用存款。当发现当月剩余额不多的情况,尽量减少非必要的支出,同时把剩下的钱存入固定的银行账户,强行*自己消费。当习惯成自然之后,慢慢会发现存钱并没有这么难,很多东西确实不是非买不可。手上的存款增多了,生活中需要用到钱的时候,就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3:18

我很赞同这种做法,好钢用在刀刃上,钱只花在刚需上,这是很理智也很明智的做法。
如今社会,内卷严重,好多年轻人毕业即失业。2022年考研人数突破457万,比2021年增幅超过20%。什么概念?考不上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要拿着本科的学历,去赚并不高的工资,然后养活自己,几年之后,还可能要买房买车,娶妻或嫁人。
生活压力之大,求职创业之难,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低下了高傲的头,认清了残酷的现实,也收敛了购物的冲动和*。
谁不曾买过许多看起来挺好,但买回家后发现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其实真的没必要买,买了一定后悔。
还有人喜欢囤东西,比如看到商家的满减打折优惠,就恨不得一股脑囤一堆东西回来,也不管能不能用得着,能不能用得完,反正先买回来再说。然而,买回来占地方不说,好多可能还没用完就过期了,或者压根用不着。
以上这些,就是在浪费钱。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变得理智和克制,只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其实是很好的购物和消费习惯,会节省很多的金钱,也会省去很多关于无用的东西“扔不扔”的烦恼。
我认为,多数年轻人把钱花在刚需上,克制*,理性消费,既是对自己钱包的负责,也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3:19

其实应该反过来问,还有4成的年轻人表示不把钱都花在刚需上,那是花在哪里了呢?

刚需传统定义是指衣食住行这些离开了就「活不了」的消费,但是如今是个商业活动大发展精神娱乐生活大爆发的年代,活不了的定义在不停的变化。

我有这个感悟,来自前段时间想给爸妈家装个洗碗机。

好,洗碗机算不算刚需?

如果从最低标准来说,不算,洗碗用手就可以了嘛,那衍生出去就是,洗衣机呢?

洗衣服理论上来说也是用手就可以了嘛,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洗衣机是生活必需品。

这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刚需的定义是在不断的被拔高的。

这种拔高还有人群的划分,比如对年轻人来说,PS5和艾尔登法环是刚需,对我老爹来说,钓鱼套装是刚需。

从这个角度,单纯的讨论钱是花在刚需里面还是刚需外面,意义不大。

重点,是怎么花这个钱的。

我给爸妈选洗衣机,眼睛都挑花了,有可以洗水果的,有灭菌储藏的,这些我觉得都还是应有之义,但是类似于加个语音助手可以用嘴操控的价格就高800的,也存在。

而且我可以选择去线下实体店买,这样有店员可以给我介绍,享受一下购物体验,也可以在网上买,还可以在网上等到三八妇女节打折买。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在经受过那么多年的消费主义后,其实内心是有杆秤的。

这杆秤可能基于每个人的经济基础不同和需求不同,会出现千人千面的情况,但是核心都是一致的,别想忽悠我乱花钱。

于是才有了平替、理性、国货这些关键词的出现。

首先我要阐明一下立场,我们没法说网购一定是高消费的,也不能说线下一定是省钱的,这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个例子,去年在手机行业有个大事情,就是有人挑明了高价低配的手机线下大战的潜规则。

线下机这种专供实体店销售的手机类型,就是有的手机品牌销售为了赚取高额的利润,利用消费者不懂专业技术术语的信息差,通过导购在介绍过程里面通用话术偷换概念,从而让消费者购买了性价比较差的手机。不光是价格比官网上高,而且配置很多时候都很过时,一边收割韭菜,一边清理库存,商家直接赢麻了,你很难说线下省钱就多靠谱。

而这种现象存在的本质,还是信息差。

我自己小时候其实也有这样的感受,那时候没有网购的存在,全国就是一块一块的信息壁垒,我们最多是在几个不同的商超之间比价,根本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价格,哪怕知道外地卖的便宜,那运输成本和过程里面的麻烦也不是能承受的。

所以那时候线下渠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