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4:09

我来回答

7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2 18:30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而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总结: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5:38

清明节的起源问题,人们一直和寒食节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现在的清明节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令等多个传统节日合流而成。

(1)今天的“清明”起源于唐代,具体年份我们可以暂定为开元二十年(732年)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令之一,起源前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因此,对我国农业文明非常重要。对于农民来说,清明应该是最重要的日子,所以,他逐渐将上巳节、寒食节合并了。

寒食节首现于东汉桓谭(公元前40年到公元32年)的《新论》。

上巳节也是古老节日,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形成于春秋时期,曹魏之前属于国家级祭奠,主要内容就是祭祀先人、祈祷去除灾病。曹魏时期因为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因此,就与清明节非常近。

因为,清明节令很重要,民间开始将这三个距离非常的重要日子(都在三月初一到初七),逐渐和清明合并。具体日期我们可以通过清明和寒食节合并那一年开始,即开元二十年。

目前,国家级规定的清明、上巳、寒食统一,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那时朝廷规定: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一年作为三节合一的日期。

(2)寒食节只是冷食禁火,是“清明节”诸多内容之一,但“清明节”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是:祭祀、踏青都是来源于上巳节

寒食节在东汉以前是在冬季,东汉后改在了春季。民间说的为了纪念介子推只能用于闲谈。寒食节来源于古代中国长期的生活习惯,因为季节不同,要用不同的树钻不同的火种,在这期间就要禁止生火。

上巳节是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进入秦汉后,上巳节成为“大节日”,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

它们和清明在唐代合并,逐渐形成清明节,其主要内容就是:招魂祭祀、祓禊、佩兰草、踏青、野游、冷食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8:03

清明节本来只流行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后来民间相继效仿,于是就演变成为了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0:44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涵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处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3:42

传说清明节是春秋时代晋国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当天不允许生火做饭,因此又叫寒食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2:57

相传春秋时代,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只有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烧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6:28

古人有尊敬祖先、祭祀的风俗,然后就安排一个节日去祭拜祖先,追念先祖,便安排清明追念先祖,英雄。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