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4 11:49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4 16:10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中的一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至6日。
按照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从立春那一天起就意味着春天已经开始,一直到立夏,春天结束夏天开始。
惊蛰是仲春的开始,前面的节气是雨水,后面的节气是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描写这个节气:“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打响之后,冬藏在泥土里的昆虫都醒了,昆虫萌动,代表着天气开始转暖,日照时数有了明显增加,整个天地开始活跃起来,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也代表着一年的春耕由此开始。
惊蛰的开始,就是农忙的开始,唐诗里写:“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就是这个意思。
总结: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中的一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至6日。
按照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从立春那一天起就意味着春天已经开始,一直到立夏,春天结束夏天开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3:18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4:36
1、温度变化:
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时。
2、动植物变化:
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江南地区翠绿的旷野暖融融的一片阳和,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同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也开始返青生长,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已开始进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6:11
气温:惊蛰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惊蛰节气之前,气候还是比较寒冷的,动物躲在土中冬眠,而惊蛰之后,气温回升迅速,雨水明显增多,农忙时节真正开始了。在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3℃左右,跟雨水节气相比,升高了3℃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动植物:惊蛰后,冬眠的动物苏醒了,刺猬、松鼠、蜈蚣、百虫、蛇、龟、青蛙、蟾蜍、蜥蜴、蝙蝠等开始出洞。一些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飞虫开始多了。植物萌发,桃花红、李花白。鸟儿报春,黄莺鸣叫、燕飞来了。猫狗*,性情也暴躁起来,易攻击人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8:02
惊蛰是一个表述物候的节令,这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盎然: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进土里冬眠叫入蛰。惊蛰时节,春雷乍响,于是人们就认为冬眠于地下的虫子受到了惊吓而从土中钻出,开始新的一年的活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是事实上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使它们适宜活动,从而出来活动。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是有些地区忌讳惊蛰日前听到雷声,并总结出“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认为惊蛰前后打雷,这一年注定是一个灾荒年。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真正出现雷声的时候是在清明节之后,使蛰虫“启户始出”的原因是土壤温度逐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