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22:05
在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李谧的学生,他勤奋好学,师从文学博士孔璠,他的进步迅速,以至于几年后,他的学问超越了老师。孔璠对此感到惊讶,反而向李谧请教。同学们以此为乐,编歌谣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李谧的故事源自《荀子》中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段话用生活中的例子生动解释了学习的真谛。靛青从蓼蓝中提炼,却更显青翠;冰由水凝结,却比水更冷。木材通过加热弯曲成轮,即使干枯也不会复原,这正是人为塑造的力量。同样,君子通过广泛学习和自我反省,智慧得以增长,行为无误。
《荀子》的写作手法独特,运用比喻深入浅出。比如,它以登高、顺风、车马、土石等生活场景设喻,反复强调观点。有时,它将对立的事物并置,如骏马与劣马,朽木与金石,以对比揭示真理。比喻的顺序和内容丰富多样,使文章节奏灵活,不显枯燥。有的比喻含蓄,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让读者自行领悟。有的则先设喻后阐明道理,如“登高而招”与“假舟楫者”,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
总的来说,李谧的故事和《荀子》的比喻,都展示了教育的力量和学习的重要性,如何通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