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百科】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如何判断有心理疾病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3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1:54

心理疾病是指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导致思维、情感和行为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心理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精神障碍、焦虑障碍等。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无法再次入睡、夜惊、夜游、梦魇等。

2、情绪障碍则表现为持续的心情低落、消极观念、兴趣减退、身体不适或消瘦、话少、活动减少;或情绪高涨、高兴愉悦甚至欣喜若狂及易恼怒、脾气急躁、言语多、自我评价高或夸大、行为卤莽、睡眠减少而精力充沛。

3、应激相关障碍是由强大精神刺激或持续不愉快处境导致的抑郁、焦虑、害怕情绪,警惕性增高、失眠、过分担心,遇到与刺激相似境遇感到痛苦。

4、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特殊、逻辑推理荒谬离奇、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表情淡漠、疏远亲人、生活懒散、部分病人有敌意、冲动,此类病人多不认为自己得病。

5、焦虑障碍则表现为莫名奇妙的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不时心慌出汗,症状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症状出现前不可预测。

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这些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大多数人通过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若调节无效时,应寻求心理咨询医生的帮助。

心理咨询还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则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与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失、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从以下6方面加以判断:

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

2、情绪是否恶劣?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的时间,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3至6个月以上。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神经衰弱是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它是由于持久的情绪紧张或精神压力情况下产生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劳,常伴有烦恼和心理生理疾状,本病患病率在15-59岁人口中为千分之一十二点五九,在各类神经症中占56.7%。患有病前性格多为胆怯、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不开朗、兴趣狭小、拘谨、少社交、缺乏生机等。

临床症状

以脑功能衰弱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1)衰弱症状:患者脑力易疲劳,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差,做事丢三拉四,效率显著下降,体力亦疲劳。

(2)情绪症状:烦恼,心情紧张而不能松驰,易激怒等,可有轻度焦虑或抑郁,但在病程中只占很少一部分时间。

(3)兴奋症状:感到精神易兴奋,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伴有不快感,但没有言语运动增多。

(4)肌肉紧张疼痛:自觉头部发胀或紧缩感,似乎头皮变厚或象是戴了一顶橡皮帽,头昏、头痛、肢体肌肉酸痛等。

(5)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为梦所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实际已睡,自感未睡),睡眠醒觉节律紊乱(夜间不眠,白天无精打采和打瞌睡)。

此外还可以有心悸、气短、多汗、肢冷、腹胀、尿频、遗精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治疗

神经衰弱一向被认为是疗程长、疗效低、不好治的疾病。因此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辅以体育锻炼和生活作息时间的规律化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1)心理治疗在于指导患者分析起病原因,并设法排除;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发病机理,使其消除对本病的各种顾虑和焦虑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或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法则去陶冶患者性情,破坏其交互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2)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焦虑剂、抗抑郁剂,以及调节植物神经、营养神经的药物。

(3)物理疗法有睡眠疗法、水疗、耳针、电针等。

在诊治心理病的过程中,很多心理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某些误区。

常见误区一

病人一味地去寻求特效疗法,什么特效药哇、什么高级仪器呀、什么外国疗法呀,凡是媒体上宣传过的,都要匆匆忙忙试一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忽视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

常见误区二

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心理病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

常见误区三

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