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23:25
童子戏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师徒传授和家族延续两种。在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童子戏艺人包括通州东乡的戴等姑娘和白蒲东北乡的朱莲子。戴等姑娘在发刀会(童子会的一种)中展现了非凡技艺,她赤脚攀登由织布机刀捆绑成的刀山,到达顶峰后还能演唱淫词亵曲,围观的人群如蚁聚般众多,可见其身手不凡,技艺超群,是一名女武童子。
同时,巫人活动那时已经从家庭祭祀和祈福消灾转向了民间戏剧表演。例如在兴仁乡的发刀会中,巫觋男女二人在织布机搭建的刀山顶上表演,伴随着锣鼓喧天的场面,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特别是农妇和儿童,他们奔走相告,热闹非凡。
家庭传承方面,刘桥镇的胡氏家族是一个典型代表,祖孙三代的胡玉龙、胡松山和胡夕平都参与了童子戏的表演,胡家以杂技世家的身份,将高难度的杂技融入戏中,提升了童子戏的观赏性。
南通市在对童子戏进行普查后,发现了陈张林、东永清、葛兰生、顾镜清等19位具有代表性的艺人,并初步建立了他们的传承谱系,这标志着童子戏的传承工作得到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记录。
童子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个地方剧种,是一门多功能、多学种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和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学、社会宗教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它显示了戏曲艺术的“活化石”的价值。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