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方能“达理”——夕拾《增广贤文》(二二)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3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5:41

【原文】:同君一席话①,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②,马牛如襟裾③。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④。

        【校注】:①同:有版本作“听”;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或卧。一席,指坐或卧在同一张席子上。引申作量词,次。②古今:过去和现在,比喻为历史。③如:有版本作“而”;襟;衣服的胸前部分;裾:衣服的前后部分;襟裾:比喻穿衣服。④收:有版本作“诗”。

        【译文】:和高尚的人谈次话,就胜过读十年的书。人不知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穿了衣服的牲口。虽然天底下的人多得无法计算,但有哪个男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为待客亲自酿造美酒,为收藏书籍耗尽自己钱财。

        【浅析】:如果一个人被称为“知书达理(礼)”之人,那是他所得到的一种很高的评价,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社会上对这样的人非常尊崇。“知书达理”,从字面上看是两个过程,前是因,后是果。只有“知书”者,才是“达理”人。要知书,就要向书本学。书是知识的载体,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是先人历经苦难,前赴后继才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的。常熟古里有一座“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自创始人瞿绍基往后200余年,五代人淡泊名利,散尽家财,以读书、藏书、刻书、护书为乐,解放后又将所藏之书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男儿”中的“丈夫”。如今,我们读书,不再象瞿氏那样四处求书,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向我们敞开大门,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条件,这是我们今人之福。我们唯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才能不辜负先人护书、捐书的良苦用心。也只有用心阅读,才能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知书,还要向他人学。一个人在有生之年读到的书好比沧海一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向他人学是必不可少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告诉了我们向他人学的重要性。然而,我们要理智地看待“胜读十年书”的问题。如果把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而自己不主动去学,那么人家讲得再好,也无法引起你的共鸣,你听之信之,也是盲目的信,一知半解的信。人家的知识永远不可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如果你是在某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深入学习,在对某些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听到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你才会有豁然开朗和“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知书达理,离不开“读书”二字,读书才是人通往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cp]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