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分钟前
文化学派的观点强调战略制定本质上是一个观念形态构建和维护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成功引发了对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他们认为,战略制定并非孤立的决策行为,而是集体行为,建立在组织成员共享的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战略以观念形式存在,由成员的意愿驱动,表现为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由于共享的信念,组织内部的协调和控制主要依赖于不成文的规范,而非硬性的规则。战略的变迁不会脱离组织的总体战略理念和既定文化框架。
文化学派的核心信念包括:战略形成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依赖于共同信念和理解;个人信念的获得通过文化适应或社会化过程,通常是潜移默化的;组织成员往往只能部分明确表述信念,其来源和解释可能模糊;战略以观念而非立场呈现,根植于集体意向,反映在组织模式中,被视为竞争优势。因此,战略更倾向于深思熟虑的表达形式;文化,特别是观念体系,倾向于维护现有战略,仅在整体战略观念层面进行微调。
尽管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互动和集体思维,相较于定位学派的精确性,它存在概念模糊性的缺点,可能阻碍变革。文化因其凝重和持久,强调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改变起来困难重重。然而,文化学派与个人主义学派如设计学派、认识学派和企业家学派不同,它重视组织历史和集体观念,强调组织风格和个人风格的平等,提倡战略与组织历史的紧密联系,与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割裂历史的倾向形成对比,认为战略的调整不应等同于简单的替换。
文化学派(Cultural School)——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文化学派(Cultural School)成立于19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和著作有:艾瑞克·莱恩曼《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Peters和Waterman《追求卓越》(1982)、博格·沃纳菲尔德《资源为本理论》(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