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西藏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2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在50年前的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
农奴主用差役和高利贷对农奴进行残酷的剥削,仅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征收的差税种类就达200多种。农奴为农奴主支的差,占农奴户劳动量50%以上,高者可达70%到80%。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农奴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却连温饱也得不到保障,经常要靠借高利贷勉强糊口,高利贷年利率高达20%到30%,使借贷者利滚利,造成永远还不完的“子孙债”和以借贷人和担保人全部破产而告终的“连保债”。
西藏地方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以维护农奴主的利益。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农奴主运用成文法或习惯法,设立监狱或私牢。地方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
1959年,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百万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权利。
农牧区面貌: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的西藏约90%的人口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经过民主改革以来的伟大实践,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子。2008年,全区又解决了5.78万户农牧民的安居问题;以水、电、路、讯为重点的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医疗卫生:旧西藏,老百姓有病得不到医治,只能等死;现在全区所有农牧民已参加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67岁。
教育方面: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全区农牧民子女的义务教育 “三包”经费标准一再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六”、扫盲目标全面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6%以上。
交通条件: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2007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48611公里,由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经济总量:全区GDP增长225倍
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经济总量。民主改革前,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均142元。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与1959年相比增长了225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70元,增长13.7%。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民主改革前,西藏的农牧业生产相当落后,主要是靠天种地、靠天放牧,广大人民群众一年辛苦到头,温饱尚得不到解决。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扭转,2008年全区第一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58亿元,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
统计显示,西藏于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8年全区第二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12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民主改革前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藏铁路通车以来,西藏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快速发展,实现了“三产大发展”。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民族区域自治
热心网友
时间:6分钟前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热心网友
时间:3分钟前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