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强大的博物馆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0: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21:47
[环球时报 记者 陈履生]中国的博物馆起步较晚,到现在为止,中国国家博物馆才105年历史,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两三百年历史,博物馆及藏品的数量、规模都远远超过我们。因此,基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在西方是一种常态化发展,孩子走进博物馆接受早期教育比较普遍。虽然中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但我们有*优势,比如北京市要求中小学生每年去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两次。现在,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学生数量应该是全世界第一。不过,这种基于*的推广在中国各城市间是不均衡的,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博物馆教育在一些中小城市难以实现,这也反映了中国博物馆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博物馆在一个城市中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应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还应形成持之久远的、让几代人相关联的一种文化依赖。孩子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与书本知识相关联的实物,通过对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欣赏,感受到教科书里曾经提到或没有提到的历史和艺术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憧憬和想象。在博物馆中,我们既可以获得很多历史、艺术知识,还可以获得人文环境的享受。博物馆的综合文化属性决定其本身的建筑、展陈,包括餐饮、纪念品等都不同于外部。这种早期教育可能会伴随着孩子终身的成长。
就中国的博物馆发展现状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并不是表现在其建筑体量上。我们有一些省级博物馆的建筑规模都相当庞大,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位列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并没有建立起像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体系,在收藏、展览、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也比较欠缺。
藏品是博物馆的立命之根,没有藏品的博物馆只是建筑,但一般性的藏品难以建立起一个博物馆的权威性,只有那些历史价值非常重要或者非常独特的藏品才能为博物馆带来特殊的荣耀,才可能基于藏品举办优秀的展览,通过展览才能吸引更多公众。藏品的单一性或博物馆的同质化倾向,使国内很多省级博物馆几乎大同小异。因为我们忽视了博物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独特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需要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跨度内兼顾世界不同的文明,继而衍生出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创造。但是对于一般性博物馆来说,它即使不能建立起百科全书式的体系,仍然可以因独特性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世界上有很多博物馆即使硬件很普通,或藏品数量不算很多,但依然可以成为全球闻名的博物馆。比如,埃及国家博物馆只有10余万件左右文物,硬件还停留在100年前的规模和品质上,但它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因为它有法老时期的重要文物,藏品的独特性确立了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3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出现是因为有藏家向国家捐赠自己的藏品,化私有为共享。当然,捐赠给国家是一种方式,也有一些藏家用自己的藏品建立私人博物馆,这在世界上不胜枚举,中国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准入法规及有效监管,使得中国的民间博物馆良莠不齐。上海的重要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建立的龙美术馆可以说是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典范。尤其是王薇收藏的延安以来的主题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这些作品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进入国家收藏体系,近20余年来流落到市场中,成了王薇收藏的主要目标。她的收*特性正是建立在自己多年的努力上,当然也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除了通过博物馆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国家也希望弥补我国在西方艺术品收藏中的不足,但这条路很艰难。因为西方的收藏体系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我们错过了那个时期,失去了很多可能性。现在很多西方大师的作品价格非常昂贵,数量非常珍稀,比如荷兰画家维米尔的画存世只有34件,要想拥有它已不是论亿来衡量的价格问题,还涉及其他问题。因此,在中国,要想建立起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中西方文明及世界艺术各发展时期整体框架的收藏体系,可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也未必能实现。
崛起中的中国需要强大的博物馆文化,只有博物馆的强大,才有国家文化的强大。因此,我们需要唤起全社会对博物馆的认知,希望通过民间的努力逐渐弥补国家收藏体系的不足,为创造一个各具特色、美美与共的中国博物馆体系而努力。(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