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三首春日古诗经典(造语新奇,气势豪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5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1:57

春日京中有怀
【唐】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诗歌,抒发了诗人在长安怀念洛阳的情绪,同时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愤闷。诗歌造语新异,气势豪迈,为初唐七言律诗中的佼佼者。
那么,杜审言创作此诗时,为表达什么心意呢?
诗人写道:今年游玩不在家乡洛阳,而是寄居在长安。虽然已经是春光回归,锦绣大地,但因独自一人,在长安的异乡没有朋友同赏春光美景。所以,即使是举步赏春,也只是带着春愁而行,虽然春光大好,但怎么也赏玩不出春天的美好感觉。皇家苑林中的花虽好,但因无心观赏,诗人觉得它们只是在白白地开放,细柳营前的柳枝已经绽出了新芽,也不过是徒自多情而已。而此时的洛阳,诗人猜想到,朋友们这时正在南桥赏春游玩,正是尽兴寻欢之时,大家聚集在将军府里欢笑畅饮,久久不愿散去。此时,诗人对洛阳友人的思念达到了极致,于是,他沐浴着长安的春日,向着遥远的洛阳寄语,等到明年的今日,一定要与朋友们再相聚,到明天的春天一定会加倍还给他们一个更美好的春色。
身在京城,为何倍加怀想洛阳?原来,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多数时候在洛阳供职,其家也在洛阳西的巩县,因此他对洛阳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武则天长期留居洛阳,曾一度回西京长安,杜审言随驾去长安。《春日京中有怀》就作于这次随驾去长安之时。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万物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不但构思新颖,造语清新,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成为千古名句。前两句,诗人一直在写自己的“春愁”,将本来明媚的春光写得灰暗无色,但写到最后两句,以“倍还人”的虚设情景,写出了假想中的一个更为美好的春景。其实,春光都一样,不一样的是诗人的心境,回到家乡,与朋友在一起赏春,才能真正感受到春日的无限美好。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本诗作者是伟大诗人杜甫的祖父,这是他的一首应和诗友的酬答诗。杜审言中进士后,仕途失意,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为争取理想的官职已经宦游近二十年,诗名虽很高,却仍然远离都城,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所以,当他读到友人陆丞的《早春游望》一诗时,并没有对大好的春景产生共鸣,而在自己的诗中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深刻感受和生动描绘,不仅烘托出了一片清美、和煦的宜人春色,也真挚地表达了游人思归的深婉哀情。
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离家在外、追求官宦的游子对于季节的变换特别敏感,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家人的离情别绪。“偏惊物候新”一句,写出早春景物春色虽妍丽,在“宦游人”的眼里,却不是欣欣然而欲向往之,偏偏感到触目惊心,更加催化了“宦游人”的思乡归家之情。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看,春色是那么明媚,那天边璀璨的云霞,像是从海面上涌起来的一样,清疏幽香的梅花丛中夹杂着丝丝绿柳,显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不但如此,黄莺在清新的春风中婉转歌唱,池塘中的浮萍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亮。这样的春色美景,似乎特意由江南送来的一样。眼前这样美丽的水光春色,是不是能转移诗人的注意力,重新调度诗人的感情,让其不再思念家乡与亲人了呢?恰好相反,诗人极尽清词丽句描写春色,为的是引出触发他的创意激情的陆丞的《早春游望》一诗。原来,诗人从陆诗之中的春景,联想到现实之春色,再由此增添了思乡之情。诗歌写到最后,浓烈的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化为泪水夺眶而出,两行热泪把衣襟也湿透了。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景与情之间,永远是景受情制,情统率景,无论是陆丞诗中的美丽景色,还是诗人自己所观察到的春景,虽然都那么生动感人,然而,不仅没有使“宦游人”沉浸在春色的欢乐之中,反而引起了“宦游人”浓烈的归思。由此看,诗中极力描写春光美景,并非为景而写景,而是为情而写景,是典型的用乐景衬托哀情的抒情手法,很好地反衬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诗作。杜审言因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交往,被唐中宗流放到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一带)。在这次流放途中,他在渡过湘江南下时,正值春光无限、花鸟宜人时节,当杜审言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自己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过去,怀念长安,悲思愁绪,一触而发。
诗人在诗中写道:这本是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可是,自己被贬出长安,涉水渡江,远赴峰州,眼看着大好的春光再也不能在昔日的园林里游赏了。曾经,在春日迟迟中,园林里花团锦簇,鸟鸣如歌,锦绣春光无限,令人游目骋怀,心旷神怡。可如今,他身为罪臣,被流放远方,心中只有一个“悲”字。这个“悲”字,从今天的遭遇之苦,追溯昔日游园之乐,也可以说想起昔日的游园之乐,更令人觉得今日处境之悲。诗人又从昔日游园之乐写到今春的边愁之悲。从时间上作今昔对比,从感情上作悲喜对比,凸显了诗人被贬后极为悲楚的心情。
本来,春天里,处处都有鸟语花香,无论京城的园林,还是边境的原野,春天还是那样的春天,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的心境。昔日京城游园之乐,乐在高中进士,能在天子脚下忠君报国,今日春日之悲,悲在身受排挤打击,被流放边远之地。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流放途中的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再也没有了昔日里的欢愉,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所以,诗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这一句是全诗的主题句,直接诉说了诗人自身的境遇,“京国人”与“南窜”又构成一组对比,不但将忆昔日游园而悲,见花鸟成愁的缘由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让“悲”情更浓厚一层,而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再一次以“水北流”的描写反面烘托了“人南窜”的处境,表达了他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将遭流放的悲情推向了极点。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诗中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作今昔对比,也是哀乐反衬,以昔日之园林对照眼前之春景,以园游之乐反衬流放的边愁;而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托对比,人的南去与水的北流对比,以京国逐臣与湘江逝水相衬,体现出杜审言一贯追求的精纯、讲究的诗歌艺术特色。杜审言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对其孙子——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