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1: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8:38
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骨科界的难题。据有关文献报道美国内固定器械人体内折断率为8,我国初步统计为4,调查发现体力劳动者内固定的折断率远高于脑力劳动者,钢板断裂的时间大多发生在术后3-5个月。
其主要原因如下:
1、骨折的不稳定是造成钢板断裂的主要客观因素。
当骨折不稳定,本应由骨质自身承载的负荷更多地由钢板负担,终究导致钢板断裂。
2、过早的用力和负重以及不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钢板断裂的主观因素。
例如:股骨干骨折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4-15周,所以三个月内应避免完全负重;如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应悬吊患侧肢体,禁止患侧侧卧,防止用患侧的手臂用力提物、支撑、用力等。
3、术前适应症把握不准,钢板选择不当:
①所选钢板长度不够,导致钢板力臂不足而断裂,长度要达到骨折处骨干直径的4-5倍,但对于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主要看钢板有效螺钉数。
②钢板宽度和厚度不够,或者不适宜钢板固定。
4、术中操作不当,手术技巧不足。
其又包括:
①骨折解剖复位不当,如骨折复位不当或钢板对侧皮质缺损时骨折处骨质无法承担连接作用,钢板将承受骨骼上的全部负荷,并成为支点。骨缺损尽量一期植骨。
②术中钢板放置不当。钢板未放置在张力侧或者钢板的中心未放置在骨折线上。还有术中将钢板反复塑形,使钢板机械性能改变,强度下降或者螺钉过少,螺钉的把持力不够。
③骨膜剥离过多,损伤局部血运,影响骨痂生长,手术时间过长或者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导致急慢*染。
5、金属材质不同,发生电解反应,加速钢板的疲劳或者钢板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对此我们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适应症、禁忌症,以及详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术前*医师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后给予相应护理及指导其功能锻炼。同时再次强调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术后功能锻炼及固定又是矛盾的统一,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防止相邻关节的僵硬和减少功能的丢失,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将会导致二次骨折、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可能。对于医务工作者针对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
钢板断裂的预防:
1、要掌握好手术指针、适应症、禁忌症,做该做的手术不要做想做的手术。
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生理心理状况,社会经济能力以及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医院的设备条件等综合情况,对患者高度负责精神,适当决定,不生搬硬套。
2、做好术前准备:
做好术前计划和讨论,对于手术方案要有周密的考虑,对于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完善术前必要的检查,认真阅读X线片,CT等检查,选择最好的内固定方式,准备一种或多种内固定材料,对疑难手术要做好科内或院内讨论。
3、术前要准备充分,如做好术前用药、输血准备,对麻醉科、手术室有特殊要求的需提前告知。
做好术前签字和沟通,对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案,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等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术前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4、减少手术失误,提高手术技巧,术前认真复习解剖,熟悉手术入路。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骨科医师不能成为手术匠,要成为真正的骨科医师。
5、做好术后管理:
早期管理:
a、针对手术中固定的稳定程度,是否加用外固定;
b、根据手术的情况直到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
出院的管理:
a、出院时要填写好钢板内固定注意事项协议书;
b、定期回访,督促病人按时来院复诊,对骨折愈合较慢以及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要及时干预处理,避免纠纷。
高度重视术后复查,并填写随访登记本,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切不能养成手术做完就“一劳永逸”的麻痹思想。要告知患者至少每月复诊1次,让医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同时摄片复查,了解骨折的愈合速度及有无钢板失效的迹象。如术后4个月仍无骨痂出现,或骨痂折断,或骨折端钢板下螺钉道有骨质吸收现象,应给予外保护,以后如骨吸收不改善,应再次手术植骨或更换固定方法,否则内植物的衰竭不久就会发生。在未能完全负重时,不允许患者作起蹲或上下楼梯运动,因为这时膝部承受的拉应力为体重的2.5——3.3倍,极易使内植物衰竭。
医护人员及患者都应该牢记:活动负重期及时复查是防止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的重要手段。术后钢板断裂的原因复杂,但只要严格掌握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严格按照生物力学固定的原则,熟练掌握手术技巧,高度重视术后功能锻炼及负重的时机和方法,反复叮嘱患者按时复查的重要性,并建立跟踪随访及复查登记制度,绝大部分钢板断裂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