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6: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8:59
伏旱现象主要出现在每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时期。此时,梅雨静止锋已移至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下沉气流为主,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此时,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农田用水量也相应增大。
然而,由于单一的气团控制,除局部雷阵雨外,普遍缺乏大规模的降雨区域,导致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这一现象被称为“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午后气温通常在33~35℃之间,个别地方甚至记录到43~45℃的高温。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台风活动较少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这种干旱现象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份。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台风活动较少时,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值,从而导致严重的干旱现象。
伏天的起始日期大约在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通常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左右。因此,伏旱现象通常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内。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8:59
伏旱现象主要出现在每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时期。此时,梅雨静止锋已移至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下沉气流为主,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此时,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农田用水量也相应增大。
然而,由于单一的气团控制,除局部雷阵雨外,普遍缺乏大规模的降雨区域,导致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这一现象被称为“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午后气温通常在33~35℃之间,个别地方甚至记录到43~45℃的高温。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台风活动较少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这种干旱现象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份。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台风活动较少时,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值,从而导致严重的干旱现象。
伏天的起始日期大约在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通常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左右。因此,伏旱现象通常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内。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8:59
伏旱现象主要出现在每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时期。此时,梅雨静止锋已移至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下沉气流为主,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此时,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农田用水量也相应增大。
然而,由于单一的气团控制,除局部雷阵雨外,普遍缺乏大规模的降雨区域,导致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这一现象被称为“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午后气温通常在33~35℃之间,个别地方甚至记录到43~45℃的高温。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台风活动较少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这种干旱现象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份。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台风活动较少时,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值,从而导致严重的干旱现象。
伏天的起始日期大约在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通常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左右。因此,伏旱现象通常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内。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