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 六郡八十一州 是怎么回事? 总共才十三州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5:0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9:09
所谓八十一州是明朝时的地域划分了..罗老夫子写书时没有注意到时代差别,所以造成了这个错误.按照东汉末年的划分应该是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这六郡.
你问是否是郡下辖州,可以肯定告诉你不是.在东汉时分十三州,各有州牧刺史,而州下有郡,郡下有县,这是先秦以来的定制,郡县制阁下总该知道.所以实际上江东是六郡,郡下有九十二县而已.
自汉以后慢慢州就多了起来,不像原本只有十三刺史部.而三国后期孙权又把交州分为了交,广两部.这样就又多出一州.至于唐朝之时州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往往一州只相当与汉时一郡而已,徒有其名.而汉时一州则覆盖地域甚广,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诸侯州牧刺史等等会有很大的势力了.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大致如下:(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三国时期,各国为方便管理,对部分郡县又做了重新划分,下有叙述。
因此“州”是大于“郡”的,至于“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说法,可能是演义的作者将三国时期的州与后世所谓的州搞混了,因为后来诸朝开始设“道”、“省”等行政单位,而“州府”变成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的行政单位。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其他的称谓错误,比如州的长官,在东汉时称“州刺史”,黄巾之乱后为方便管理听刘焉建议改成“州牧”,完全掌握军政大全。而书中的某些地方却称“X州太守”,是错误的。)
司州: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等六郡,下辖62县,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等十郡,下辖70县,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甘肃省。
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约于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江阳、纹山、汉嘉、朱提、越隽、牂柯、建宁、兴古、永昌、云南、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武都、阴平等二十一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扬州:淮南、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安、东阳、吴郡、吴兴、豫章、庐陵、鄱阳、庐江、临川、安成、庐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县属吴地。约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属国、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属国一都尉,下辖104县,属吴地。约于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后吴分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九郡一都尉另置广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9:16
所谓八十一州是明朝时的地域划分了..罗老夫子写书时没有注意到时代差别,所以造成了这个错误.按照东汉末年的划分应该是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这六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9:15
那个是后来朝代的划分 州越划越小 开篇张角还是个落第秀才呢 科举隋唐才有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纰漏很多 看得好看就好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9:13
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东汉的行政划分是州-郡-县。全国只划分为十三个州,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凉州、司隶州。西晋时期也只有十九个州,后来到了东晋由于五胡乱华,各割据政权肆意分州,这才使“州”的数量猛增,到隋唐时已达数百个。可三国演义里多次出现“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这一说法,是不是穿帮了?按照东汉的地图来看,东吴地盘只有完整的一个扬州加部分的荆州和交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9:14
说到孙权的东吴政权的范围的时候,总是会引用《三国演义》的话说,是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当然,这六郡八十一州绝对不是三国时期真实的行政区划,那么这六郡八十一州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有一种流传十分广泛的观点是:六郡指的是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我们先看看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按照《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东汉时期,州一级的单位有: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一共是十三个州。而扬州的属郡分别是: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这里,除了有庐陵和九江的区别外,其他都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后汉书·地理志》对于各个郡下面的城的数量也有记载,分别是:九江郡-14;丹阳郡-16;庐江郡-14;会稽郡-14;吴郡-13;豫章郡-21,这样算下来,一共是92县(城)。
首先,我们看到底是九江、庐江、庐陵这三个地名。
《三国志·吴书卷1》: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
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所谓的庐陵是孙策自己从豫章郡里划分出来的。再者上面的记载我们看到,此时孙策已经占领了5个郡——会稽、丹杨(阳)、豫章、庐陵、吴郡。距离6郡只差一个了。那么最后的这个是庐江还是九江呢?
且看《三国志·吴书卷1》: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孙策所占据的是九江郡,而不是庐江郡。但是,
《三国志·吴书2》: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上面明确说在孙权即位的时候,东吴政权所掌握的仅仅只有5个郡: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那么另外的一个郡在哪里呢?
还是《三国志·吴书2》: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那一年。
那么,说了这么多,江东六郡到底是哪六郡呢?
我认为应该是: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新都。
至于说到八十一州,我认为是虚指,并不是实际的。况且,这里的州等同于县。而把州等同于县,基本上是宋以后的情况。这也符合《三国演义》的成书历史起于宋代话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