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列举出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至少3个),并简单分析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4:3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8:13

1,物种绝灭,2,资源短缺,3,能源短缺,4,温室效应,5,三废(气、水、物)排放。6,空气、土地、食品污染。7,核武器竞争,放射性污染,8,气候异常,灾祸频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8:15

1,废气污染.排放废气的有增无减.例子,钱人愈来愈多车辆也随之增加多尤其是私家车的增加;化工厂,石化公司排放的废气~~
2.温室效应.原因臭氧层愈来愈薄,空气污染.例子:在新西兰可以看到南极飘来的冰川.南极都融化了,是最好的证明~~
3.资源短缺.原最简单的道理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东西用没了还会有吗?例子,现在有些公司都在买我们工厂的高粱做燃料了~~
4.5.6....不过我觉得如果有变化中国是最惭的一个,,美国每年都在进口中国的石油,而本国石油都不开采;日本不允许用本国生产方便筷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8:14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语041 2004070034 许姿姿
◎摘要: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提供了丰富地物产给予大地上所有的生命,这些就是我们的财富,当人类的贪婪超越了界限,带来的自然是痛苦和灾难。自然环境给了我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一切,它不会排斥尊重自然环境和规律的经济,但是无止境的发展和向外扩张的经济则和环境保护永远无法调和。
◎关键词:人类活动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 后果 身边的环保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
什么是环境?高中地理课本上说: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包括:①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②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
③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
④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对有害人体的汞、铅、镉、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以后,不加妥善处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环境,等等。
(二)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环境;有的为农作物或鱼类吸收并富集,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三)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废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四)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例如修建水库大坝未注意生态问题,诱发地震,引起土壤盐碱化,造成某些鱼类绝迹,等等。
由于人类利用自然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为原因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 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失去生产能力;每天有100多种,全年有5万种物种灭绝;全世界1/15的人口生活在水荒中, 13亿人口几乎与洁净的饮用水无缘;每年有5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氯氟烃等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出现酸雨、大气增温、保护地球生物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每年有650多万吨垃圾被倾倒进海洋,使得许多渔场逐渐消失,全球渔业资源面临枯竭。
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现代工业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还没有一种危机感,还不立即着手行动,保护环境,善待地球,那么人类将失去自己唯一的家园。
☆人类的反省:
持续的干旱或暴雨,频频光顾的沙尘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禽流感、SARS等病毒肆虐。人与自然的搏击,人类的贪婪、狂妄和短视注定了人类将输得更惨。在痛定思痛中人开始学会善待和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反映了关于环境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此,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该议程文本是与联合国《21世纪议程》相呼应,根据中国国情编制而成的。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这个议程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承担国际社会应尽的义务和为人类社会共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决心,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指出具体奋斗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大气、海洋、生物圈是全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海洋、生物圈遭到污染,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恶化。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国家的能力所及,需要国际间的协作。因此,我们在治理和保护我国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协作,为治理和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21世纪,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将以环境质量和资源储量为基础,而这个基础要靠国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来保障。到了新世纪,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会把环保视为重要的事,在言谈举止有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对个人行为的小心,对其他生命的善心,和对未来的责任心。这就是最实际的环保意识。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子孙。我们都该为爱她、打扮她、珍惜她、保护她而尽一分自己的小心和责任。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环境容量也很巨大,但毕竟总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把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考虑,把对提高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进行规划,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类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涸泽而渔式的掠夺后,还未来得及体会万物之灵长的胜利,就匆匆迎来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还击:
工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处理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可以享受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不顾自然规律,掠夺式开采,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早已被无数不争的事实所证实。现实也无时不刻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牺牲物种锐减、许多物种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
当我们审视工业文明,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本身并没有过错。人类的生产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我国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当前的环境状况还不够满意,国家“十五”发展蓝图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更对环保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己任,不断开拓进取,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时代的重托。
☆ 身边的环保:
今之环境已不是本来意义之环境,今之自然界也不再是远古面貌之自然界,人类异化了环境,大自然也无情地报复了。面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换,作为人类,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当大象在枪声中倒地,当飞鸟从森林绝迹,当原野不再翠绿美丽,我们听见大地的叹息。我们听见大地的叹息,这并不是多么伟大的道理,只要你拿出良心关心地球而已。你只要拿出一点 MONEY ,就能与我创造一个奇迹,让所有生命好好延续;你若是闲来无事出点力,就能与我创造一个奇迹,让所有生命都被珍惜;你如果没有钱也没有力,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只需牢记:大地在叹息。当春天再来到大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人类其实都渺小,万物皆应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不只是人类自己!
环保的题目太大,内容太多,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抑制自己要换家具的欲望(家具能用就用,不赶时髦,以免刺激对森林的砍伐),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
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乱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
我无法阻止工厂、城市生活污水污染江河湖海,但我可以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尽可能地节约用水(生活用水重复使用:洗菜洗手的水积攒起来冲厕所。洗衣的水可以用来拖地,拖完地还可以冲厕所)。
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买菜提起菜篮子,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我可以把用过的电池收集起来送到收集点;家中的垃圾进行分类,能回收再利用的决不丢弃;无论在哪里都不乱扔废弃物。
我无法阻止小煤窑小金矿的胡扒乱采,无法阻止对海洋资源的疯狂掳夺,无法阻止废气污染天空……
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参考资料:http://sky.scnu.edu.cn/life/teacher/zhourc/life2005/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09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