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7: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2:10
肾移植术后,药不能停
器官移植的确可以拯救生命,然而接受手术的同时,器官移植受者同时也如同孙悟空被驯服一样被戴上金箍,紧箍咒就是“需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
人体对于“新外来户”会有自发的排斥,如同陌生人之间,也很难一见面就亲如兄弟,人体和移植肾脏之间的关系也得从彼此慢慢熟识、相互磨合开始,这期间所有不愉快的不适应和小别扭都属于排斥反应。
没人喜欢吃药。
吃药这件事,一来增加经济负担,据统计,全球每年相关的医疗费用高达数百亿元。二则是比经济压力更麻烦和可怕的――“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肾移植术后的机体免疫力普遍降低,有可能导致感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及药物毒性损伤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以及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
因此,如何可以在保证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使得移植后的器官可以和身体融洽相处,专业的说法就是“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让器官移植患者摆脱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紧箍咒”,一直是移植领域医生和患者们的共同梦想,也是国际器官移植领域一直努力攻克的难题之一。
确保移植器官有安全和平的生活环境
我们说的“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器官移植受者的免疫系统能分得清敌我,比如绝对不会攻击新移植的器官,但是一旦有外来侵袭时可以立刻迎战,灭杀所有威胁健康的不稳定因素。
目前,免疫耐受诱导的策略主要包括:
(1)通过胸腺中的T细胞、骨髓中的B细胞的克隆清除,诱导中枢性免疫耐受;
(2)通过阻断共刺激信号通
路、输注或诱导调节性免疫细胞生成等方法诱导T、B细胞免疫无能,抑制其增殖或功能,诱导外周性免疫耐受。由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涉及复杂的免疫系统改造和免疫调节维持过程,所以仍然需要进行相关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以制定安全有效的诱导策略。
令人振奋的消息:临床免疫耐受的曙光
近年来,美国麻省总院、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专科分别进行了10余例造血干细胞输注联合肾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
该方案首先对肾移植受者进行全淋巴放射预处理,同时输注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这些临床研究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部分患者已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费用大幅降低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研究发现,肾移植受者的外周血和骨髓中长期存在“供-受者嵌合体”,受者对供者的器官呈现特异性免疫无反应或低反应。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向受者体内输注供者的造血干细胞,通过“改造”受者的免疫系统,使其不再将移植器官视为“外来异物”,不再对其发起“攻击”,最终使移植受者摆脱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专科认为,“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可能成为临床肾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重大突破口。
免疫耐受可能的机制:造血干细胞对受者淋巴系统的重塑
免疫耐受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输注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在受者体内发育、分化和演变,相互教育,改变受者免疫系统的应答格局,最终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具体机制包括:
1、供、受者造血干细胞产生的T、B细胞的前体细胞在受者的骨髓和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内通过免疫识别、克隆选择和剔除及形成cell-in-cell结构等方式诱导中枢耐受;
2、供、受者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熟的T、B细胞从中枢免疫器官迁移到外周淋巴组织,诱导形成嵌合状态的调节性免疫细胞,实现外周免疫耐受;
3、供者造血干细胞或者经供者教育的受者造血干细胞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或微囊泡等物质,直接行使移植肾局部的免疫抑制功能,促进外周免疫耐受。
未来的希望:造血干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推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移植专科的临床研究在部分肾移植患者中实现了免疫耐受诱导的重要突破,但目前的总体成功率还未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通过优化方案提高免疫耐受诱导的成功率,依然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相信,随着造血干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推广,新的方法在临床尽快地推广和应用将会为肾移植患者带来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