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轮、A轮、B轮、C轮……IPO 企业在不同阶段如何估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6: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7:30
互联网行业估值方法多样,包括P/E(市盈率)、P/S(市销率)、P/GMV(市值/交易流水)、P/订单量、P/用户数等。何时应用何种方法,一直是业界争议的话题。本文旨在探讨各种估值方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见解。以下通过一个虚拟社交企业的融资历程为例进行说明。
天使轮:公司获得天使投资,项目处于雏形阶段。
A轮:一年后公司获得A轮投资,月活用户数50万,收入0。产品完善,商业模式成熟,有一定行业地位,但可能亏损。
A+轮:半年后公司获得A+轮投资,月活用户数500万,收入0.5亿。公司开始通过广告变现。
B轮:一年后公司获得B轮投资,月活用户数1500万,收入0.75亿。ARPU提高,商业模式清晰,但盈利能力较弱。
C轮:一年后公司获得C轮融资,月活用户数3000万,收入3亿,开始盈利。
IPO上市:公司保持稳定增长,C轮后上市。
公司每一轮估值计算如下:
IPO上市:市盈率50倍。
C轮:不同机构给出不同估值,最终为30亿。
B轮:不同机构给出不同估值,最终为10亿。
A轮:估值5亿。
天使轮:估值1亿。
总结:互联网公司估值方法包括P/MAU、P/S、P/E等,不同阶段应用不同方法。P/MAU估值体系覆盖范围广,P/E估值体系要求高。
不同估值方法殊途同归,最终关注盈利能力。公司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B轮、C轮死亡风险,原因包括估值体系不适合等。
中国资本市场偏向P/E估值体系,导致人民币VC稀缺。创业板发行规则要求利润,影响公司融资。
本文旨在帮助创业者和投资者了解估值方法,应用于各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