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唯美古诗大全(杜甫著名的十五首五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3:23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春,当时的杜甫因为听说太子李亨即位,想要投奔肃宗朝廷,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身陷囹圄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由开篇描绘国都的萧索,到触目所及的春花流泪,鸟鸣怨恨,写到战事持续很久,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直抒胸臆,用“好”字赞美春雨,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知时节”将春雨拟人化,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雨及时而至,令人欣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写春雨无声无息“潜入夜”,滋润大地,“潜”与“润”两字形象地描绘微雨轻盈而止,不虚张声势而滋润万物,与首联的“好雨”形成呼应,结构紧凑。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前一句描写乌云密布、细雨绵绵的景象,后一句勾勒江舟渔火独明的情景,“黑”与“明”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雨势之绵细。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虚写雨后花开盛景,百花争艳,雨后花瓣娇艳欲滴,煞是醉人。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写了这首诗。
这首五言律诗,融情于景,意境开阔,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油然而生的渺小感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首联写旅途情景,周遭环境平静,而诗人于夜幕之中独自乘舟,“独夜舟”点明羁旅寂寞之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颔联意境广阔远博,星垂平野、月涌大江,辽阔的景象与渺小的自己形成对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颈联述说诗人生平,运用反语,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写此诗时杜甫已57岁,生活孤苦,疾病缠身。诗人一路漂泊来到岳州,在高昂巍峨的岳阳楼上,看着壮阔的洞庭湖,一时间孤独落寞涌上心头,留下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登上闻名已久的岳阳楼,望着浩瀚的洞庭湖,心中百感交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这首诗中的名句,遥望四方,洞庭水曾将这一块土地分割成吴、楚两个国家,日月星辰就在湖水上日夜悬浮飘移。诗句虚实交错,在洞庭一处即融合了千百年间的时空变幻,立意高远,气势磅礴。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颈联写诗人报国的雄心虽然未灭,无奈已年老体衰,独身漂泊在浩荡的天地间,流露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虽然心存壮志,但是如今却只能在岳阳楼上哀叹流泪,对比中展现出诗人痛苦哀伤的心境。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本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落第之后漫游齐赵大地,登泰山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壮阔的景致,抒发了自己蓬勃向上的朝气与雄心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以设问引出泰山磅礴雄伟的气势与葱翠绵延的景色。“青未了”形象写出了泰山之高、绵延之广、景色之美。颔联续写望泰山所见之秀丽与巍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的大自然在这泰山上汇聚了千万种美景,山南山北似乎被高山隔出了清晨与黄昏。“钟”字巧妙写出大自然的力量,赞颂了泰山风景的美好;“割”则生动表现了泰山的高峻与雄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颈联写诗人仔细望泰山所见所感。山中云气生发,层出不穷,引人心胸激荡。诗人睁大双眼,极尽舒展目力,目送着归鸟入巢。“决眦”二字夸张写出诗人沉浸在壮阔景色中的表情与神态,饱含着诗人对雄伟泰山的赞叹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诗人由望岳而生登山之念,想象着自己总有一天能够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俯瞰脚下的群山,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无限信心与期许,豪情万丈。
全诗以“望”字统领,由远望到近望,由所见所感到因景生情,层次分明,生动呈现了泰山的高峻雄奇和磅礴气势,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与上可干云的豪情。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安史之乱中,诗人孤身被禁于长安,家人远在他乡,杳无音信。这首诗作于拘押期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这是杜甫诗中传诵较广的一首爱情诗,情深语工,耐人寻味。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全诗以望月开篇,设想妻子也在鄜州望着同一轮明月。从对方写起,思念之情更进一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与妻子坎坷相伴,儿女们年纪尚幼,还不懂得离开长安的苦愁。由小儿女的不懂反衬诗人与妻子的悲伤,思念更加浓烈深重。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进一步想象妻子凝神望月的情景。夜深露重,鬓发被露水沾湿,月光清冷,双臂不免觉察寒意。冷清的景色中蕴含着哀伤孤寂的情绪。用词锦丽,意境朦胧。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以美好的愿望结尾,使得全诗之情味回味无穷。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诗是杜甫在秦州怀想好友李白时所作。李白与杜甫知交深厚,但李白因永王李璘之事流放夜郎,杜甫则身在偏远的秦州。杜甫为好友的坎坷前程忧心不已,写下这首遥寄之作。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诗人以凉风起兴,秦州已处在转冷的秋季,不知好友李白是否也承受着秋风的萧索。虽已寄出书信,但因路途遥远无法及时送达。想到好友的前路,不知还有多少江湖险恶,诗人内心一片忧虑,不由得发出了“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感慨。此两句既是为好友李白不平,也是为千古以来的怀才不遇之士发声,饱含辛酸,感人至深。
“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流放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富含哲理,意味深长。“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千年前的屈原即是遭嫉投江,好友的心情此时当同屈原一般,悲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或天宝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这是一首怀念李白的五言律诗,主要从怀念的角度来落笔,前面四句一气呵成,全是对李白诗歌的盛赞。第一句称赞他的诗歌冠绝当代,第二句诠释前面的内容,说他写出的诗出类拔萃,无人可比,是因为思想情趣卓异不凡。紧接着,诗人又赞美李白,说他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整首诗全是溢美之词,但毫不造作,笔力峻拔,热情洋溢。从这些坦荡率真的赞誉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佩,对这份友谊十分珍惜。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此诗为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时在乾元二年(759)秋日。战火连绵数年,家人已有数月杳无音信,诗人月夜思亲,抒发了战争流离的悲痛,以及对亲人的浓浓思念。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诗句开篇点明诗人身在边关,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楼上的鼓声、秋日大雁的哀鸣,共同渲染出幽冷哀切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了时令。诗人所写的并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极深刻地表现了思乡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战乱持续数月,家人四散流离,无家可归,连生死的音信都无法得知。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寄封家信,路途遥远难以抵达,况且现在还在战乱之中,诗人的担忧悲切只能托于清冷的月色,哀婉深重。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此诗当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底,吐蕃攻陷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时杜甫欲下江东,拟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此诗或作于离梓之前,或作于抵阆之后。
这首诗描写时局动荡却无人报国的情景,抒发了对朝廷无人的叹惋以及身处异乡壮志难酬之情。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首联点明了边疆战争残酷,而自己却远在异乡为客的无奈。“用兵”二字表明时逢战乱,“还”则是朝廷用兵无人的写实,侧面表露了诗人对朝廷臣子无人请战的轻蔑和讽刺。“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烟尘”意喻来犯者,“鼓角”比喻边关战火纷飞,“动”字形象说明战事频繁动荡。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国家危难,边关战事告急,此刻正是朝廷用人之时,但“谁请缨”这一疑问实则是对朝廷重臣的深深失望和问责。“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济国安邦是诗人的矢志,哪怕赴死沙场也不足为虑。但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诗人徒有壮志却无可奈何,每想及此,诗人便心如刀割。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人创作此诗的时候已经57岁了,历经了穷困和漂泊,却表现了他老而弥坚的决心。
第一联“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写了诗人滞留在江汉的困境,这里“思归客”道尽了作者的无奈,他想回乡但是又不能回,只能浪迹天涯,说自己是天下的一介儒生。紧接着说“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思乡之情。到了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两句又展现了自己积极入世的思想,虽然自己历经磨难,但是却壮心不已。最后的尾联诗人写“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两句杜甫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进一步表明杜甫身处困境却老当益壮的情怀。这首诗含蓄深情,诗人漂泊已久,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时在长安任左拾遗。此诗描述了夜晚诗人无心睡眠的所见所闻,传达出对国事的忧虑和不安。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首联描写开始值夜时左省中的景色。诗人夜晚在职所无心睡眠,看到沉暮的夜色里,花枝遮掩着两省的院墙,鸟儿栖在树上啾啾鸣叫,时节应是春季。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颔联对仗工稳妥帖,境界阔大,生动传神。“动”字和“多”字极精练,可谓“句眼”,二字一下,境界全出。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诗人难以成眠,不时注意着宫门钥匙响动的声音,随风传来马络头上的环佩撞击声,思绪也随之飘远。颈联生动地刻画出诗人辗转反侧、紧张不安的情状。
尾联交代了“不寝”的原因,是因为天明后有封事要上奏。“数问夜如何”,表现了诗人恪尽职守、尽心国事的胸怀。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741),当时杜甫在洛阳,广交好友,养精蓄锐,以待鹏举。
这是一首杜甫早期的咏物言志诗,其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出诗人锐于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封侯万里的渴望。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西域的宝马,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其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批”“峻”二字传神地描写出了宝马挺拔机警的双耳,屈指可数的几笔,就勾勒出了悍马的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广袤无垠,奔马纵横驰骋,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入”“轻”二字别具神韵,将骏马奔腾之态描摹得生动真实。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句诗人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托死生”一词饱含生死交托的信赖,也是诗人对其委以大任的渴望和奋告。
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做概括,最后宕开的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意境深远,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首诗是杜甫被滞留于夔州时所写。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孤雁。
诗中以一只孤雁为写作对象,写它失群之后对雁群的思念之情。失群之后,这只孤雁不吃不喝,只是一声声地哀叫,呼唤着它原来的雁群。只是,任由它怎么叫,不但不能叫回雁群,甚至没有人向它表示半点儿哀怜,同情它失群后的惶急与焦虑。孤雁望尽天际,希望寻到雁群的身影,可是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就在眼前却又消失,它哀伤地声声呼唤,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就在耳畔但又不见其影。孤雁身旁的野鸦们是完全不懂孤雁的心情的,它们只顾自己你一声我一声地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这是一篇写念群之雁的悲歌,表现的情感浓挚而悲壮。失群之雁的孤单、困苦与对雁群执着的寻找追随,表现出一种诚挚的忠贞。但状物之作,常常是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诗中的那只孤雁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与其说诗人是在写孤雁,不如说诗人就是写在长江上飘零的自己。不过,诗人以艺术的手法做到了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将孤雁转而视为诗人的话,诗人思念的就是他在战争中失散的兄弟等亲人,以及一些亲密的朋友。在连年战争的动荡不安中,诗人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好友重逢。那只孤零零的、不断寻找呼唤雁群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失群的哀伤。
结尾处写到的野鸦,同样有着象征意义,它是那些冷眼旁观、毫无爱心者的化身。这里运用了陪衬的笔法,以野鸦的无情来烘托孤雁可怜可悲而又可爱的形象。
水槛遣心(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是一首颇为知名的写景诗,写的是成都草堂周围的景物。通过环境的清幽美好映衬诗人安闲自得的心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首联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较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两联写眺望到的景象。其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分别将“细雨”“微风”放在句首,突出自然状态的舒适宜人。“出”写出了鱼的欢欣,主动浮出水面来透气,十分亲切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真切生动。诗人观察入微、描绘细致,准确地再现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心情,及对自然的亲近与陶醉。最后诗人以对比手法,突出草堂的闲适幽静,衬托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