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托起失能老人的明天
年初以来,本报相继刊发了《社区居家养老:谁说“叫好”不“叫座”》《吉林省养老产业:扬帆启航正当时》《我的老年生活我做主!》等养老相关报道,微信公众平台上总能接到读者反馈,大家都在讨论老年生活要怎么过,关心国家对养老业、对老年人有什么利好政策,有许多读者询问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如何养老的问题。应读者诉求,本报记者走访了长春市内一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以及可以提供照料陪护的养老院,看看这部分老年人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又是怎样面对养老现实的。
长春市明珠街道佳园小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小区内都是回迁楼,居民几乎都是不再种地的中老年人。在这里,只要不下雨、下雪,每天早上,69岁的郜玉海大爷都会坐在轮椅上,由老伴儿推着他溜弯。夏天看看小区里的花草,冬天晒太阳、看路人,这是他们老两口一天之中最轻松的时光。
郜大爷的老伴儿告诉记者,郜玉海15年前得了脑溢血,这么多年来一直不能自理。好在自己还算硬朗,可以照顾老伴儿起居。“以前推着老伴儿走走逛逛不觉得费力,今年明显感觉吃力了,岁数大了,有时候自己都走不动了。”郜玉海的老伴儿说,去养老院有人侍候料理起居挺好,但她和郜大爷每人每月的补助金加到一起还不到600元,而且每月的药费就在五六百元左右,这点钱根本支付不起养老机构的基本费用,所以即便有去养老院的想法,也只能搁置。
当记者来到失能老人朱志芳家时,84岁的朱志芳大爷躺在床上,他的女儿正在为父亲做局部按摩。女儿告诉记者,父亲自从得了脉管栓塞后,一直卧病在床,母亲患糖尿病,身体状况也不大好,因而他们5个儿女轮流照顾老人。“我家就住在前楼,离我父母家很近,照顾他们也方便些。”朱志芳老人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都没有劳保,由于自己是抗美援朝老兵,每个季度有补助,但这些钱并不够支付平日买药就医以及老两口生活的费用。说起养老方式,朱志芳坦言,他们老两口从来没有想过去敬老院养老。不打算去养老院的原因是他现在连翻身都做不到,去养老院要全托,费用太高,支付不起。
“唉……我实在没力气给老伴换尿布、洗澡了,但又没有任何办法。”66岁的王海英唉声叹气地说,自己还患三高,有风湿病,阴天疼得腿脚不能动,有时候血压一上来,晕得什么都不知道,儿子智力有问题,照顾他们俩真是力不从心。
王阿姨是长春市南关区全安街道居民,丈夫已卧病在床2年多,家里所有重担全落在了王阿姨身上。“还好我和老伴都有退休金,这几年国家、省、市里又给涨了养老金,除了请不起保姆,经济上完全够用。不过我自己千万不能生病,我要是病了、没了,老头和儿子就更没办法了。”
王阿姨告诉记者,她已经托人找养老院了,但环境好、服务好的养老院一床难求,便宜的、服务较差的小养老院她不愿意去。“我都报好名了,现在就排队等着养老院的房间和床位空出来。”王阿姨充满期待地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看新闻上提到了‘健康中国’‘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真希望这样的前景快点铺开,多一些专业化、服务好的养老机构,这样像我一样的老年家庭就能轻松享受到医疗和养老服务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压力主要压在家庭成员身上,不少“护理员”就是自己的老伴、子女。除卧床的失能老人外,一些高龄空巢老人尽管没有卧床,但已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实际上已半失能,他们往往靠自己苦撑着,靠社区、邻居的帮助而生活。不少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说自己不敢生病、不敢死,不然卧床的老伴、没有自理能力的子女恐怕连生活都过不下去;很多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都表达出想去全托、半托养老院养老的诉求。
位于绿园区的温馨养老院,两栋红色小楼,外表和普通的居民区一样。门前是大块的绿地,葡萄架、长廊、无障碍设施、休闲椅应有尽有,3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设有200张床位,单人间、双人间、夫妻间、洗浴室等都有,二、三楼为失能、半失能者护理区。院长高铁军介绍,温馨养老院2008年5月以30张床位艰难起家,如今有200张床位,入住率100%。“我们舍得投入,5年来先后投入近500万元,使上世纪60年代的纺织厂老房舍焕然一新,2013年的时候又花200万元建造了老人阳光活动室,让老人有冬季休闲娱乐的地方。”高铁军说,每天吃过早饭,阳光活动室里很多老年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看报纸、唠嗑。“如果老人们冬天没有个活动的地方,会多么枯燥,只要老人们高兴,在这里快快乐乐的,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我们老两口有3个孩子,他们工作忙,我不想拖累孩子,再加上养老金3000多元完全够床费、护理费,所以我和老伴就直接来养老院了。”74岁的王丽华老人是半失能老人,自己主动到养老院养老,图的就是有人照顾、给做饭、有老伙伴相伴,不用打扫卫生,能得到简单的医疗护理,平时还可以唠唠嗑、下下棋,还有志愿者经常过来表演、看望。她说她和老伴仔细挑选之后要了一间阳面的房间,房费不贵,政府对失能老人还有医疗补贴,俩人每个月都不到2000元。
94岁的老人魏景新年青的时候跑过马拉松得过奖,国家级运动员。一年多前来到温馨养老院,也是闲不住的性格,经常坐着轮椅上下楼溜达。记者见到他时,他刚看完歌唱表演准备下楼。“您咋下楼啊?”“走电梯,我们这电梯双开门,一边进另一边出,我就坐着轮椅来回溜达。”魏大爷耳朵有点背,他探起身子,侧着耳朵回答。
“住着习惯吗?吃得怎么样?”记者问。
“挺好的,荤素都有,吃完饭就出来晒晒太阳,挺好。”魏大爷说。
“我们这儿像魏大爷、王大姐这样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很多,长春市的市医保有医疗照护险,范围内护理费、床位等能报90%,还有补贴,住养老院其实花不了很多钱。像魏老,他有养老金,有政府给的补贴和医疗保险,每个月700元就够了,这里还包括免费领回去300元的尿不湿之类的耗材,其实就是交了伙食费。”高铁军说,因为环境好、服务好,还是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的首批试点,他们这儿的床位可谓是一床难求,他的手机天天接到订床电话,排队等着的老年人上百位。很多老人在长春市的一些养老院走了一圈儿后还是回到这里,77岁的失能老人刘大爷说:“还是这里好,很习惯,挺舒服,这回哪儿也不去了!”
高铁军所说的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是自2015年起省市推出的惠民政策。目前能够申请入住定点养老医疗照护机构或者医院医疗照护机构,并享受医疗照护保险待遇的,须为生活护理重度依赖的人员或是癌症晚期舒缓疗护患者。据了解,长期失能人员若入住养老院,参保职工补偿比例为90%,参保居民补偿比例为80%。因病短期失能人员则根据入住的医院级别确定待遇标准,参保职工在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医院报销比例分别为75%、80%、85%、90%,参保居民则分别为65%、70%、75%、80%。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床位费、护工劳务费用、护理设备使用费、护理日用品费用等都在照护保险资金支付范围内。
长春市南关区怡康园老年公寓有53位失能老人,由怡康园代为申请,其中28位符合条件者已享受失能人员医疗照护险。84岁的陈立仁老人因患帕金森症和类风湿病瘫痪在床,她选择了怡康园。照护险政策出台前,她的收入不够支付养老护理费用,给儿女增加了不少经济负担。2015年5月,老人成为医疗照护险的首批受益人,她的收入除了支付入住老年公寓的费用,还有了剩余。陈立仁老人表示:“有了医疗照护险,我就可以安心地把怡康园当成自己的家了。”
“除了让失能人员家庭受益,照护保险还将推动医养结合、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春市社保局的工作人员说,照护险一经推出,就深受好评,市民纷纷点赞解决了不少养老的实际问题。就比如说长春目前共有养老机构500余家,其中有资质的只有100多家,大多数养老机构规模小、条件差。照护保险可以为养老护理机构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激励引导社会资金向养老护理机构转移。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提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其实是为我们的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走访中,很多老人都很关注十九大报告说了什么,他们看到“医养结合”写进十九大报告,非常激动。退休老人张家全说:“老年人同样向往美好生活。”退休教师聂远非说,老年人更需要医疗的保障和精神的陪伴。退休干部赵洪山说,此次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大健康”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这能很好地缓解养老压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其实,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离我们并不远。温馨养老院自从去年与长春市第二医院签订“医联体医养联盟”协议后,院里的医护人员定期来养老院巡诊,不仅为老人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还开展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技能培训,提升养老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过些日子医院还要过来给养老院所有护理人员培训鼻饲管和导尿管的日常处置,这种专业的培训养老院非常需要。
在我省,“机构养老”“养中有医”“医养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粗具雏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签约提供医疗服务模式已经展开,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对口支援,建立医养结合联合体和开辟绿色通道等形式已经为居家和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模式。到今年5月底,省内医养结合机构已有61家,其中医疗机构承办养老机构13家、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48家。全省80%二级以上医院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在挂号、就诊、收费、取药、住院等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有805家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占总数的52.27%,实现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完善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功能。
可以期待,医养结合未来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优惠,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健康度过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