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地下街的无障碍升降梯旁,一名老人蹒跚步行上行。李俊锋 摄
胡同无障碍设施“兼容”传统风貌
《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发布
近日,市规划国土委发布《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导则》对城市公共空间部分、各类建筑场地部分、其他区域部分的无障碍设计提出要求,不仅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同时也关注妇女、儿童以及有无障碍需求的所有人群,如提拉杆旅行箱出行的人群,并与国际一流标准对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特殊人群外出全程无障碍
《导则》突出本市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场地以及建筑内部空间三者之间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强调在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标识设计和器具设计等不同阶段,无障碍深化设计和精细化设计的系统性目标,推动无障碍设施由“点”到 “线和面”的全面提升。
例如按照《导则》做好无障碍系统化设计要求,城市干路支路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应减少路面高差,或以圆角路牙石过渡。街巷人车混行道路宜用材质、色彩或划线等方式标明人行无障碍路线宽度范围,其各类道路路口缘石坡道接驳方式应符合《导则》相关设计要求。
按照这一设计要求,将来老年人、残疾人从家里到小区的绿地广场,再到超市买东西,从超市过马路到银行,从银行到饭店吃饭,再从饭店回家,一路都将是无障碍的。没有了高低落差,轮椅车将能顺利通行。
交通换乘接驳更顺畅
《导则》细化了各类交通换乘接驳节点的规范要求,如轨道交通站场与城际高铁客运站的换乘接驳、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换乘接驳、结合交通接驳节点就近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骑行流线与轨道交通站场停车位的无障碍接驳等问题。
《导则》明确,地铁站口垂直无障碍电梯出入口处的无障碍设施设计应与场地环境相结合。这样的设计能够解决百姓出行无障碍设施之间的连续性接驳问题,使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步行、非机动车、出租车、小汽车等出行方式之间能够无障碍衔接。
胡同无障碍设施应与风貌相符
《导则》对街巷和胡同的无障碍设施如何与北京传统风貌相结合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更加关注如胡同内公共空间、公共厕所、便民服务设施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增加群众的幸福感。例如,胡同街巷内,如果四合院灰色的院门前做一个不锈钢栏杆,铺上水泥的坡道,不仅冬天扶手冰凉,而且与周边的建筑风格也不协调。
为此,《导则》规定街巷、胡同公共空间的台阶高差处应设置无障碍坡道或可替代性(可移动)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的形式、色彩和材料等应与街巷、胡同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
体育场无障碍设施应具连续性
《导则》对体育场馆相关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做出了技术规定。使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与周边道路、公园等场地的无障碍设施融会贯通,为冬奥会、冬残奥会打造无障碍环境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按照《导则》要求,做好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后,如果推着老人去体育场馆观看一场比赛,可以无障碍进入集散广场、室外比赛场地、建筑各入口大厅、室内比赛场地、配套服务功能空间和停车空间。同时,这些场所也将与周边街区无障碍路线相连通。
此外,《导则》特别提出城市街区、公园绿地、交通枢纽、体育场馆等不同场所的无障碍设计要点索引和评价表,保障无障碍设施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工作长期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