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7月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铁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速度等级、在线数量、行车密度、运行能力、平稳舒适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中国高铁稳居世界领先水平
“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随着智能化铁路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铁路正从高速时代迈入智能时代。“自主创新+智能化”让中国高铁继续领跑世界,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高铁已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8月17日,中铁十二局的工人在安装京雄城际铁路最后一段钢轨。当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轨道贯通 邢广利摄
12年前,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开通运营。
12年间,高铁路网不断延伸。一列列动车组穿梭江南水乡,蜿蜒岭南山川,驰骋东北雪原……
飞驰的高铁见证了中国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改革开放40余年来,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中国建成了“四纵四横”的高铁网,“八纵八横”的高铁主通道也越织越密。截至2020年7月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铁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速度等级、在线数量、行车密度、运行能力、平稳舒适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中国高铁稳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创新+智能化”让我国高铁继续领跑世界,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高铁已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宣示着中国由“制造”向“智造”的不断升级。
高铁成网 世界第一
12月1日8时整,白色“子弹头”D55203/2次动车组列车从银川火车站缓缓驶出。
它标志着银川至西安高速铁路(银西高铁)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12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届时,宁夏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这一新通道将串联起陕甘宁革命老区,助力革命老区振兴,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2020年最后一个月,高铁建设捷报频传:京雄城际、京沈高铁、西银高铁、郑太高铁……多条高铁线路即将开通。
一个个数据,印证着中国高铁的不断前行:到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4.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今年一年,全国预计开通铁路新线4400公里左右,其中高铁2300公里左右。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东福表示,随着近年来多条高铁的开通,“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快成型,预计2020年底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主骨架投产规模可达3.3万公里左右。
“十三五”期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持续加大,铁路网特别是高铁网规模和质量实现重大跃升,京张高铁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成运营。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正在快速延展。
高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与东北地区的互通交往,成为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催化剂。年底前,京雄城际铁路将开通运营,北京至雄安新区将实现30分钟通达。京哈高铁北京至沈阳段也将实现全线开通。届时,北京至承德将由现在的最快4个多小时,压缩到1小时左右;北京至沈阳运行时间将缩短至2.5小时,比既有经山海关铁路客运专线通道压缩2个多小时。
在高铁最密集的长三角地区,区域内除舟山市外的其他所有地级市实现市市通动车,形成了0.5~3小时城际交通圈,促进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作出了贡献。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1632公里,其中高铁里程4997公里,位居全国铁路第一。
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高铁实现了互联互通。在中部,高铁网年底前还将迎来新成员。随着合安高铁开通,合宁、合武、京港、商合杭、合福、合蚌、合安高铁等7条线将在合肥交会,进一步完善合肥“米”字型高铁格局,使合肥铁路枢纽成为东连江浙沪,南通赣闽,西达川鄂、北上京津冀的高铁咽喉要道。
在西北,即将开通的银西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首条穿越黄土高原地带的高铁,更是串联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速铁路。西银高铁开通运营后,将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带之间的快速交流通道。届时,从西安乘坐火车到银川将由现在的15小时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来自国铁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高铁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客流出行,动车组列车承担客运比重持续提高,2019年达65.5%,提前完成60%的规划目标。2019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5.7亿人次,同比增长7.7%,其中动车组22.9亿人次,同比增长14.1%,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杨浩表示,高速铁路覆盖范围扩大、成网运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高铁网结构,改善了大众的出行环境,特别是对交通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列动车组列车从成贵高铁鸭池河特大桥上驶过(2019年12月16日摄) 欧东衢摄
高铁技术全面自主
截至2019年底,中国铁路装备动车组3736标准组,其中“复兴号”动车组773组,居世界首位,安全运营数十亿公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工程专家何华武表示,十八大以来,铁路部门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牵头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我国高速铁路成套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中国高铁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典范。
铁路技术装备方面,我国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成为世界上技术标准最高、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
中国动车组的技术突破来自于多年的研发积累。早在1990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就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高速铁路总体研究,成立了高速总体组,率先开展了动车组整车及相关技术研究。
2004年初,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一场波澜壮阔的铁路建设热潮快速启动。为加快高铁发展,我国相继引进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德国的高速动车组技术,此后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相继生产出包括CRH380在内的“和谐号”系列高速动车组。
打造CRH380系列被业内视为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据时任中国北车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孙永才回忆,当时北车上下统配资源,相继攻克了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配套技术,成功搭建时速200~250公里、时速300公里、时速350公里3个速度等级系列25个品种的动车组产品设计和制造平台。
2012年以后,中国再度向提高高铁自主化水平进军,联合各种力量开展“复兴号”设计研制工作。2015年6月,一列崭新的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形试验基地正式开展试验。
对中国高铁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主导下,相关设计团队在动车组安全可靠、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并着力建立起一成套的“中国技术标准”。
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短短数年间,“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何华武表示,“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高铁动车组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介绍,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垂向稳定性是衡量高铁运行稳定性的3个指标,中国高铁列车这3个指标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成绩单让人兴奋:“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中国馆里两列被称为“飞龙”和“金凤”的“复兴号”动车组精彩亮相,吸引了世界目光。
如今,“复兴号”系列已成长为一个“大家庭”。时速350公里长、短及17辆扩大编组动车组、高寒动车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
去年底,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种列车集中很多“黑科技”,变得更加“聪明”:能够从车站自动发车,在区间自动运行,到站后自动停车。车身有2000多个监测点,全面监控自身状态,遇到故障还能自行诊断。“这是世界上首次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列车的自动驾驶系统能根据线路状况自主计算出安全、节能、高效的驾驶模式,大大减轻了司机的劳动强度。”中铁设计京张高铁自动驾驶设计负责人王东方说。
装备之外,中国基本形成覆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三大领域的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框架。京张高铁成功应用线桥隧和客站智能化施工技术,实现了基于BIM的工程施工信息共享和建设全过程管理;智能车站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一证通行、刷脸核验、扫码进站等技术投入应用。
2020年8月,我国智能高铁新标杆——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轨道贯通,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达到新的水平,展示世界最先进技术。可以说,京雄城际是我国高铁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的集大成者。事先基于BIM、GIS等技术模拟出整条铁路,铺轨用的CRTS III型无砟轨道板采用了智能化生产线,精调后轨道误差不超过0.5毫米;而到运营时,人脸、身份证、护照、港澳通行证,都可一“刷”进站。
在基础理论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中国也取得新进展。依托各研究实验平台,围绕高速、重载、安全等重点技术领域,研究人员开展了高速铁路轮轨关系、车桥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人工智能与铁路业务应用融合、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在铁路的应用等前瞻技术研究。
高铁影响 持续提升
11月30日7时15分,郑阜高铁西华站内,准备乘坐G1572次列车的旅客在进站闸机前排好了队。不少人手里提着暖壶,壶里装着热腾腾的逍遥镇胡辣汤。这是“老家河南”的味道,他们带着“家乡味”去往郑州、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开启新一周的工作。
去年12月1日,郑阜高铁、郑渝高铁郑襄段、京港高铁商合段开通运营。一年间,三条高铁累计发送旅客567.39万人次,为周边地区老百姓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未来,中国高铁还将继续书写辉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意味着建设交通强国驶入了快车道。”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说。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此前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我们将以‘3张网+现代枢纽体系’为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的铁路设施网络。”国铁集团发展和改革部副主任丁亮说。
他表示,我国将从四方面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网,包括构建现代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形成覆盖广泛的普速铁路网、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市域(郊)铁路网和构筑一体衔接的现代综合枢纽。
“我们将实现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形成相邻区域3小时高铁圈。”丁亮说。
高铁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国内来看,高铁以其速度快、换乘方便、安全平稳、性价比高等优势,迅速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百姓青睐的出行方式,甚至在一些地方“高铁成为通勤车”。高铁的开通大大降低交通成本。随着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资源的加速流动和汇聚,高铁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提高沿线地区扶贫精度,缩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其影响远远超过铁路行业本身,也带来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旅游业的增长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芮泽说:“广大民众现在能够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便利、更可靠的方式出行,高铁网建设也为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打下了基础。”
放眼国际,“中国智造”的高铁技术已走上世界舞台,为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的方案选择。中国可以承担工务工程、牵引供电、通信信号以及装备制造等高速铁路各领域的出口,在世界顶级市场正实现从产品输出模式向“产品+技术+资本+管理+服务”等综合输出模式的转变。
以“一带一路”市场为例,中国中车近年来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2013~2019年,中国中车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累计出口签约额221亿美元,其中整车产品为167亿美元,占比约76%;出口产品从相关零部件、内燃机车到城轨车辆、动车组,实现了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变。
截至2019年底,中国中车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从2012年的37个增长到2019年的52个,国家覆盖率达80%,其中整车产品出口国家数量达到37个。
陆东福表示,中国铁路正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世界高铁建设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记者 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