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加速,养老护理服务需求愈加旺盛,养老护理员作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群体,存在人才队伍数量短缺和流失率较高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
养老护理员短缺、流失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需求?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
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是世界性难题
新京报:养老护理员是一份怎样的职业?对从业者有什么要求?
黄石松:养老服务不仅包括基础的生活照料,还包括医疗照护。严格来说,养老护理员是分级分类的,协助健康老年人开展日常生活照料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但对于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要求就比较综合和全面。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不断加深,对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在医疗照护方面,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精神慰藉和心理干预等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合性,护理员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
新京报: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是中国老龄化发展中特有的难题吗?
黄石松:这个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比如法国、瑞典、日本等,同样面临养老护理人才短缺的现实。
新京报: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象?
黄石松:首先,老年人口尤其是带病老年人增加,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愈发旺盛。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如今变成了“老人潮”,而老年人一般都患有慢性病,且往往多病共存,需要他人照顾,这种需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高龄化愈发旺盛。
其次,年轻人从事这一行业意愿比较低,养老护理员供给得不到很好的补充。在中国,独生子女一代从小受到家庭更多关注、照顾,现在长大了要长期照顾别人,特别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使之身体舒适、精神满足,谈何容易。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更为困难,正常交流可能都难以做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性质使其很难吸引到人,尤其是追求自由、个性的年轻人。
同时,年轻人在考虑薪酬的同时更注重职业发展前景,我国养老护理员缺乏完整的职业体系,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因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了。参考外国经验,日本有明确的介护士制度,职业体系完备、职业生涯发展明确。介护士等级分为6级,需要介护的级别与需要帮助的时间和内容成正比,级别越高,需要帮助的时间越长、帮助的内容越多,得到的薪酬和福利也更高。德国养老护理人员则分为护理助理和护理专家,可从护理助理发展到护理专家,且护理行业有明确的薪资等级,通过积累工作年限,可以提升工资级别,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
关注养老保险等核心问题,着重稳定既有人才队伍
新京报:怎样才能扩大养老护理人才供给?
黄石松:我觉得不要想当然地首先瞄准年轻人,而是要根据当下养老护理员的画像去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稳定他们,不让他们流失。
养老护理员这一行业在年龄层次和性别上有其特殊性,即女性占比远高于男性,且集中在中高年龄段。基于这个现实特征,就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积极性,稳定他们留下来的意愿。
新京报:他们有哪些诉求?又该怎么满足?
黄石松:经过调查了解,我发现比较核心的是养老保险问题。很多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来从事养老护理员,比如女性护理员40岁开始干这个,干到50岁,到了退休年龄,没缴够15年社保,无法领养老金。
或许可以探索对干满10年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可一次性补齐15年社保,从而解决养老护理员自身养老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尝试差异化退休制度,把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生涯延长。其实现在很多女性养老护理员超过50岁、办理完退休手续后,继续从事护理工作,一旦出现劳资纠纷或与被照顾老年人产生纠纷,其权益难以得到合法保障。
新京报:现在也有年轻人当养老护理员,对于潜在的年轻养老护理人才,怎么才能吸引他们留下来?
黄石松:建立科学完备的职业体系很重要,年轻人更适合在养老护理职业体系中的哪个位置,就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比如管理岗位、未来机器人的操作等。
建议针对特殊群体的家庭成员给予家庭护理假
新京报:大部分老年人包括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怎么满足居家老人的护理需求?
黄石松: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健全家庭照护者支持政策,以经济补偿、带薪休假安排、免费培训、喘息服务、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等多种方式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挖掘家庭照护潜力。开展养老护理知识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的护理技能。
探索出台家庭成员护理假制度,针对特殊群体如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子女等家庭成员,给予家庭护理假。
新京报:“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服务颇受关注,这对于缓解养老护理员短缺是否也有意义?
黄石松:是的,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邻里能发挥很大作用,尤其是活力老人可以发挥余热,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服务。所以,想办法调动社区内低龄活力老人的积极性,比如完善志愿服务和时间银行体系,让他们参与为老志愿服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养老护理员短缺。
新京报:养老护理人才短缺,能否从需求端发力,缓和供需矛盾?
黄石松:倡导老年人提升自我照护的能力,一方面是学会利用智能机器辅助生活,另一方面是注重自我健康维护,降低失能失智的可能,从源头减少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
新京报: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在养老护理这方面,机器人会取代人力吗?
黄石松:养老护理中一部分工作,比如扫地、洗碗等家政服务将被机器人分担,这是可以预见的,但养老服务也包含了精神慰藉和心理干预等,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共情、陪伴和互动。
牛津大学、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从2018年起未来10到15年365类工作被取代的概率进行预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职业种类(社会服务工作者、福利专业人员、老年人看护、健康辅助专业人员)被替代的可能性均在5%以下。这也可以理解为,在AI时代,与人类感情交互越多的职业工种,被替代的可能性越低。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