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让篆刻艺术走进大众—— 在《大众篆刻十八讲》威海见面会暨捐赠仪式上的致辞

让篆刻艺术走进大众—— 在《大众篆刻十八讲》威海见面会暨捐赠仪式上的致辞

来源:无忧晚年 2024-11-15

祝贺《大众篆刻十八讲》的出版发行!前人说“书存百代,纸寿千年。”那么,篆刻艺术和印文化就是“金石永寿,篆刻万载。”正是从这层意义上,感谢为这部书的编撰出版发行付出努力的所有相关单位和人员!也感谢威海印社、威海市书协、威海寿山石博物馆以及威海“国网印吧”邀请我参加今天的活动。这不仅是一次新书面世的宣介和捐赠活动,也是一次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服务于新时代的读书交流和学术研讨。

感谢本书编辑组长、威海印社周威涛社长上个月持赠新作,让我较早拜读了这本书。并应邀撰写了一篇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印》书评。另外,还对这部书提了十几条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上述内容,兹不赘述。我想借此机会,再补充谈几点对这部新书的读后感。

(一)我以为,这本书的主题鲜明突出。全书如果概括成为一句话那就是:“让篆刻艺术走进大众”。也就是李岚清同志在本书扉页那方篆刻作品上的九个字。全书共分三章,实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印六言》是说明了为什么要让篆刻艺术走进大众。因为它可以言美、言志、言情、言趣、言事、言史“六言”,当然何止是可以六言?还可以言善、言真、言廉、言政……等更多内容。过去古人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今天可以称作是“篆刻能言超可人”!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印六化》和第三章《印六进》,是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才能让篆刻艺术走进大众和走进大众之后的收效成果。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辛弃疾一阙《临江仙》中赞扬自己家藏苍碧石的词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我认为,大众篆刻的主旨与辛稼轩的词义是想通的。就是要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文人圈迈入民众圈,从象牙塔走进你我他。

(二)这本书里的内容和“大众篆刻”概念提出二十年的实践与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精神是完全契合的。比如《决定》中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印六进”就恰当其是。《决定》中提出要“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作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中国篆刻艺术理当是题中应有之意。《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印六化”就完全贴合了这些要求。《决定》中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大众篆刻的理念和实践也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大众篆刻”同《决定》中关于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理论”)也是完全一致的。

三、这本书的出版面世,在大众篆刻发展史上是个重要节点,是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工程,是对“大众篆刻”概念提出二十年来,首次比较系统、全面的一次梳理阐释,试图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说明白、讲清楚。也是对大众篆刻概念和这一文化品牌的一次图文并茂的生动解读,是一次对廿年实践的系统总结推广,是一次对大众篆刻概念和品牌的学术探讨升华。可以说,这本书对于大众篆刻今后更好的站在“文化强国”的高度上,站在“保卫汉字”的深度上,站在“大众参与”的广度上,站在“深入基层”的力度上,站在“智能大潮”的维度上,开拓探索中国篆刻艺术和印文化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书中对大量经典案例的分析,使“大众篆刻”概念的内涵外延更加清晰,其准确定义呼之欲出。应当在此基础上尽快把“大众篆刻”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确立下来。我以为,至少应当包含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愉悦大众、教化大众等核心要素。当然,也要包括“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和高质量发展等理念。因为,降低篆刻艺术的技术难度、进入门槛,是为了增加篆刻和用印人口,使之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为了形成高原,攀登高峰,而不是降低篆刻艺术创作的质量。

相信有关方面一定能以《大众篆刻十八讲》出版为契机,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东风,制定好大众篆刻从现在起到2035年的科学发展规划,让篆刻艺术在不断深入大众的同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应有贡献。